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从国家发展层面还是从游客对旅游体验满意的角度,单一的景点观光式旅游发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和游客对旅游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经过几年的试点实验,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正式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要求旅游决策者从全新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和市场观去认识和发展旅游业,为当下旅游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在确立“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国家旅游局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 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配合示范区的创建国家旅游局又下发《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如火如荼,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大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小至县、区和县级市,对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评价虽然有国家旅游局配套下发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但是对于哪些单位适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哪些单位不适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前期工作评价和全域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体系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尝试从县域尺度下去构建一个全域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模型,并将构建起来的评价模型应用于金华四个县级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得出评价结论。本文首先对全域旅游的提出背景进行了分析,而后对全域旅游由多点试行再到全国推广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对国内学者对全域旅游研究分析的综述整理中,本文尝试对全域旅游的概念做出重新界定,将全域旅游理解为是在旅游资源富集区,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方式,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全景、全时、全业、全民旅游开发模式,最终实现旅游目的地产业共融、设施共建、成果共享、城乡一体的一种新的协同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作为国内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全域旅游评价内容之一,国家旅游局下发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成为本文构建县域尺度下全域旅游评价模型的重要参考内容。通过对标准的解读,文章得出了国家旅游局在对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时所侧重的方面和强调的指标,结合对全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分析和县域尺度下旅游业发展比较优势体现,在论文中得出了县域尺度下全域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本文通过文献参考、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等途径,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县域尺度下全域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划分为资源分布、产业融合、市场活力、配套支撑4个准则层和23个指标层。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具体指标构建矩阵进行权重分析后,得出各个指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进而构建起了县域尺度下全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在准则层四个评价因子中,资源分布所占比重最高(0.325),其次是市场活力(0.265),产业融合排名第三(0.240),配套支撑最低(0.180)。论文在得出县域尺度下全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基础上,对金华市下辖的婺城区、金东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四个县级单位进行了全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其中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全域旅游发展潜力最好,婺城区排名第二,发展全域旅游存在较大的优势,适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金东区和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旅游发展潜力较差,暂时不适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并对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