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出色的体育发展前景。众多体育项目中,篮球是最大众化也是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之一。篮球运动的发展与篮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的。北京市篮球多年来成绩不理想,后备人才匮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其培养体系的研究有助于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提高篮球竞技水平、可持续性的输送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有力保障。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北京市篮球后备人才体系形成了以篮球传统校为代表的学校系统、以业余体校和竞技体校为代表的体校系统、以俱乐部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系统,初步形成了当前多渠道、多途径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格局。北京市学校系统,在训练方面,大部分的教练员缺乏应有的培训;教练员训练计划安排不够合理科学,且学生有较繁重的文化课,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竞赛上,学校系统都有一系列的竞赛安排,但是在竞赛制度上还不够完备。生源上,生源质量良好,其中不乏条件比较好的苗子,甚至个别篮球苗子已经被俱乐部选送到青年队。受训练经费等的影响,运动员对训练环境和设施基本不能满意。北京市体校系统,目前处于比较尴尬的局面,受现在家长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家长希望孩子把文化课学好,篮球只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培养。因此,在生源方面,大部分条件好的学生被重点中学选走,生源缺乏是体校系统的面临的较大问题;在竞赛制度上,比赛安排比学校系统少,球员得到锻炼的机会不是很多,竞赛制度不完善;在师资力量方面,体校系统比学校系统较差,尤其是业余体校。北京市社会力量办学系统,目前师资力量较好,也可以招收到一定数量的学员及好苗子,但是受到学员年龄差距大,水平参差不齐,教练数量、训练时间的限制,家长观念的影响,以及受到人才输送渠道的限制,未能真正的培养出较多数量的篮球后备人才。同时,北京市社会力量办学有关机构进行过新模式的尝试,但是由于开展时间尚短,效果收效不明显。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建立选材和评价体系,完善选材网络结构;加强教练员培训工作,提高教练员水平;缓解“学训矛盾”,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计划;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优化完善训练条件;完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使篮球培养制度化、规范化;扩大后备人才培养主体,实现多种形式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