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适应征,探讨存在的问题。方法2004年11月~2005年7月间共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9例(25个节段),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例。所有病例手术后均行颈椎动力位(颈椎过屈过伸位)X线拍片检查,测量其活动范围,并行手术前后颈脊髓神经功能评定(日本JOA评分法)及Odom评级。结果本组全部患者均经过三个月随访,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9.2(7–12)上升至术后平均15.4(14–16);全部病例按Odom评分,术后16例患者疗效优,2例疗效良,1例疗效一般;术后置换节段的活动范围:单节段组平均为7.52°(3.4°–12.1°),双节段组平均为6.95°(3.0°–10.8°)。未发现置换节段不稳、假体松动或下沉。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有效解除颈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同时保留颈椎病变节段的活动度、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可以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减少颈椎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发生的机制。方法选取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15例,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钛板固定)15例,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摄颈椎的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测量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结果手术前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融合组邻近节段的活动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3个月置换组邻近节段的活动度明显小于融合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置换组手术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与植入节段相邻的节段手术后活动度与生理活动度相似,不会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