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普惠金融理论及中国相关对策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58次 | 上传用户:hmx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面临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愈发激化,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强调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即确保所有人都能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所有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包容性增长的基础源于各个社会主体对资源享有平等的可得性。一方面,从金融的一般属性来讲,金融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因此,要想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公平地配置金融资源。另一方面,从金融的特殊资源属性出发,金融不仅是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更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一种资源配置手段。金融可以通过自身这一资源的配置进而配置其它一切资源。金融资源配置得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它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的获取可以为每个人或者是每个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构筑实现其蓬勃发展、实现其真正潜力的基础。因此,无论从金融的一般属性出发,还是从金融的特殊属性出发,金融本来就应该是普惠的,每个个体都应该享有平等地获取金融资源的权利,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才能有效实现社会公平。因此,普惠金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世界银行、普惠金融联盟等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以及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普惠金融进行研究与实践。但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普惠金融的理解和使用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它的内涵与外延、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口径不一、认识各异和观点纷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产生了许多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惠金融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普惠金融的内涵和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梳理、整合与进一步探索,以期国内外专家学者能够达成共识,共同推动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文从金融的历史起源和本质特征出发,溯本清源,明确指出金融从来就是或应该是普惠的,只是在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脱离了其本该具有的人本人文特征,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背离了为社会发展、人类服务的初衷,异化为工具金融和技术金融,单纯为了逐利而逐利,结果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社会财富差距越拉越大,重提普惠金融正是对金融异化的回归。在此基础上,对普惠金融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明确提出普惠金融是引领、规范与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强调秉持金融的哲学人文发展理念,突出强调彰显金融为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而生,突出强调坚持金融为最广泛社会大众竭诚服务的一种共享的金融发展方式。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面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分析框架,使普惠金融的研究可以在统一的范式下进行。之后,为了对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进行有效的测度,本文在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套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体现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特点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中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惠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析,指出各个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所在。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目前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提出促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普惠金融的种种定义,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几种错误认识倾向,从历史的、人文的视角,对普惠金融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进而提出并回答普惠金融是什么、姓什么、金融为何而生和金融为谁服务等本质性核心思想理论问题。(2)本文从金融的历史起源和金融的本质特征出发,以理论与逻辑的视角证明了金融从来就是或应该是普惠的,只是资本的资本化导致了金融的异化,重提普惠金融正是对金融异化的回归,从而正本清源,厘清和深化了对普惠金融的理解,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本文从正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服务使用情况及金融服务质量等三个维度,探索性地构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更为全面,不仅包括了银行业,还包括了证券业和保险业。并运用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惠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旨在找出区域之间普惠金融发展的差异及差异的原因所在,为下一步执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提供参考。目前,关于普惠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刚刚起步,本文只是对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体系框架、测度以及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相关对策作一个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并没有就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由于中国关于普惠金融方面的有效数据相对较少,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对各省(市、自治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评测,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改进。
其他文献
分析介绍了前苏联(俄罗斯)反卫星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美国反卫星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反卫星武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通过分析《红楼梦》中惜春和妙玉的身世、所处环境、性格成因、闺阁爱好、人物结局等一系列要素,探析两个人借佛学达到"了悟"及其背后的悲剧性命运,进一步挖掘传统封建社会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并且,高
以某型航空发动机作为研究平台,通过对发动机起动工作过程和起动供油调节分析,研究了地面平原起动供油和高原起动供油关系。在兼顾了空中起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原环境下的
目的:研究国产格列美脲治疗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华北地区15家三甲医院对门诊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查体和实验室检查,按推荐方式
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
从整部《红楼梦》中妙玉为数不多的近十次出场情节描写,结合曹雪芹对妙玉的判词和脂砚斋的评点,分析妙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她与黛
<正> 小提琴家阿伦·罗山德最近被指定为寇蒂斯音乐学院小提琴系主任,他对埃里克·文(Eric Wen)谈论他早期音乐生活与他对十九世界音乐作品的兴趣。 阿伦·罗山德的华丽的琴
本文从浙北地域气候、传统竹建筑开发着手,对浙北竹建筑与山地水系旅游开发的地域基因进行了解析;进而依托浙江省"十二五"农业科技重大重点专项技术预研项目——"绿色村镇建
诵读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表现为依据不同文体用诵、吟、咏、讲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教与学,它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是文化陶冶、精神修养的途径和方式。在近代以来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