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保持着健康发展的势头。但是,我国的贫富差距却仍在不断扩大。贫富差距的问题,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危害社会的稳定和谐。为了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金融资源,联合国给普惠金融做出了定义,普惠金融是指能够为社会各阶层人群平等、高效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同样是依托商业化运作、条线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分步骤实施的金融服务,但是普惠金融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重点关注机会平等,并且把居民群体中的农民、低收入者、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其他特殊人群,企业中规模较小的小微企业作为主要目标服务对象,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建设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目前难以接触到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目前,学术界对传统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及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成本较低、覆盖面更广的数字普惠金融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增加了乡村居民及偏远地区居民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同时也扩大了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范围,在支付、投资、融资等多个角度,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乡村居民及偏远地区居民的可选择范围和可获得性,包括征信、保险以及消费经营贷款,显著提升了乡村居民及偏远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乡村居民拓展其盈利机会,提升其经营回报率。本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视角,采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各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算,同时采用我国31个省份2011—2015年度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构建平衡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TATA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三点,首先本文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引入了传统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控制变量。本文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政策建议,我国应加强传统银行业数字普惠金融参与程度、鼓励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管理、建设符合数字普惠金融的新一代征信系统及反洗钱系统、促进居民对普惠金融的了解并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