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记载,翻译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然而翻译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1974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霍姆斯提出了翻译学这一概念,并且把描写性翻译划分为三个研究趋向,即译作、翻译功能和翻译过程。当今翻译理论和实践蓬勃发展,译作和翻译功能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唯有过程研究进展缓慢。本文拟从霍姆斯的翻译过程着手,分析译者的大脑“黑匣子”发生的情况,即翻译认知过程。文章采用理论和调查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五个章节论证并得出最终达到的翻译认知过程模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篇论文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方法。第二章简述了翻译认知过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传统的翻译认知过程在目前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不足之处。同时,以有声思维法为例证明了这些方法的优势和缺点。第三章作为本文的重点,重点探讨了翻译的认知过程模型,从两个方面推理论述了译者的翻译思维过程,即传统型翻译过程和创造性翻译过程。在传统型翻译过程中,作者简述了译者的直观的“外在”的翻译过程和处理传统型翻译过程的“内在”的思维过程;作者分析译者内在思维过程的进展中,从翻译的定义着手,根据“对等”这一标准,推断译者处理传统型翻译的过程,即把句子拆分成有意义的“单元”,应用语法知识和潜在的目的语规则正确理解和充分表达文章这一过程。同时根据经典翻译案例,证明译者对于翻译过程不是全部的语法复制,而是包含有译者创造性的思维和推理过程。对于译者创造性翻译过程,作者把美国语言学家菲尔莫尔(Charles J. Fillmore)的“场景与框架”理论应用在翻译认知过程中,例证了译者如何在框架之内,通过想象场景,实现创造性翻译。第四章采用理论和调查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上述翻译模型的可行性。对70个专业译者和笔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翻译实践。同时作者分析了受试对象的问卷结果和译文。通过实践证明了翻译认知模型的可行性,对于译文质量的差异作者分析了影响译者传统型翻译和创造性翻译的因素,如图式因素;原文的性质分类以及翻译的三个主体等因素。并且作者践行了翻译认知模型。第五章作者总结了翻译认知过程模型,规划了这一模型存在的合理性和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