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和土壤盐碱化是制约内蒙古荒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研究植物在干旱地区的理化特性对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改善当地土壤立地条件和气候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研究选择6种沙生树种,分别为小檗(Berberis amurensis)、黄柳(Salix gordejevii)、杠柳(Periploca sepium)、蛇葡萄(Ampelopsis bodinieri)、乌柳(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沙柳(Salix psammophila),经过自然干旱形成了三个水分梯度:T1(正常水分条件)、T2、T3(田间不同程度水分胁迫状态土壤含水量)。对各个试验树种在不同水分梯度下的14个抗旱性相关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多元统计等方法对各试验树种的抗旱性进行分析评价,得到以下结果:(1)在田间正常土壤水分含量下,6个沙生树种的7个光合指标在光饱和点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最高为乌柳(8.33μmol·m-2s-1),最低为黄柳(3.98μmol·m-2s-1)。光饱和点腾速率最高为杠柳(3.52μmol·m-2s-1),最低为黄柳(1.05μmol·m-2s-1)。光饱和点气孔导度最高为杠柳(1.426μmol·m-2s-1),最低为黄柳(0.031μmol·m-2s-1)。(2)在不同水分梯度(T1、T2、T3)下,6个沙生树种的7个光合指标的变化率存在显著的差异,各树种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胁迫而降低,净光合速率变化率最大为沙柳(1.47)最小为杠柳(0.50)。蒸腾速率随土壤水分胁迫而降低,其中变化率最高为乌柳(0.33),最低为沙柳(0.11)。气孔导度随土壤水分胁迫而降低,其中变化率最高为杠柳(0.3839),最低为黄柳(0.0055)。(3)各试验树种丙二醛含量随着水分胁迫而增加,其中小檗变化率最高(0.0209),乌柳变化率最低(0.0025)。POD酶活随着水分胁迫而增强,其中乌柳变化率最高(4.68),小檗变化率最低(0.35)。SOD酶活性随着水分胁迫而增强,变化率最高的是蛇葡萄(5.63),变化率最低的是沙柳(0.54),各试验树种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会积累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来调节渗透势,其中脯氨酸含量变化率最高为沙柳(118.22),最低为乌柳(2.99)。可溶性糖变化率最高为沙柳(0.61),最低为杠柳(0.08)。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率最高杠柳(4.41),最低为黄柳(0.95)。电导率变化率最高为小檗(0.136),最低为沙柳(0.059)。(4)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多指标对6个沙生树种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旱条件下蛇葡萄的抗旱性最强(0.60),小檗最弱(0.31),6种树种抗旱性的排序为:蛇葡萄(0.60)>乌柳(0.59)>杠柳(0.58)>沙柳(0.57)>黄柳(0.48)>小檗(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