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ClC-2、ClC-3氯通道(voltage-gated chloride channel)在大鼠海马结构中的分布特征,以及在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慢性癫痫模型中分布和表达的变化,并探讨这种分布和表达变化的意义,进一步揭示氯通道在癫痫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60只用于复制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慢性癫痫模型,观察行为学改变,在发作后24小时、14日、30日时间点,根据分组分别予以:(1)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脑用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lC-2、ClC-3氯通道蛋白在海马表达的分布情况及其致痫后不同时点的光密度值的变化;(2)快速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用于RT-PCR,观察ClC-2、ClC-3氯通道mRNA在海马中致痫后不同时点的变化。 结果 致痫组动物根据致痫后行为学和脑电图改变可分为急性期(6~24h)、静止期(7~42天,平均14.5±5.9天)、慢性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ClC-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见于海马CA1-CA3区,齿状回颗粒细胞未见染色。致痫后24小时,ClC-2免疫反应产物的分布特征及平均光密度值无明显变化;致痫后14天至一个月,ClC-2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但定量结果显示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减少和降低(P<0.05)。(2)ClC-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海马结构各部分布无明显差异,致痫后24小时,ClC-3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分布特征无明显变化,定量结果显示海马CA1-CA3及齿状回各层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