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境写心:明代文士行旅揽胜与心灵抒写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bc_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都有游记作家,但此前没有一个朝代像明代那样如此之多、如此之整齐。明代是中国记游文学空前发展的兴盛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明代保存了数量巨大的游记,蕴藏着巨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认真分析,概括总结,从文学视角出发,以典范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明代的游境写心书写,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总结。论文由绪论、正文、总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选题缘起与创新设想、研究现状与趋势、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正文部分分为六章,分别从不同的游境与写心角度进行论述:第一章游记考略。本章对“游”予以考释,辨析“游记”的概念,并重新解析“游记”的内涵和外延。第二章陈诚、马欢笔下的域外书写。本章以明代通西域与下西洋的行旅书写来展示“域外之境”。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揭示明代唯一出使西域的域外行旅书写,在一分为三的平行叙述中各自所凸显的形象、移动和情感,以及这三个独立的单元在陈诚的精心组织、立体建构下,统摄呈现的西域形象、自我形象与明王朝本土文化的优越形象。运用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马欢在《岛夷志》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人物妍媸、壤俗同异、土产之别、疆域之制四个主题单位,作为异国之“胜”的集中展示,形塑出西洋行旅中对“夷国”与“奇异”的深刻体验。进而从总体上评价明代域外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域外游记中的地位和独特价值。第三章都穆金石之游的文化意蕴及文学价值。本章对缘于“博物”感召的吴人都穆进行研究,通过他游心于寻访拓片、访古考证来走进“历史之境”。论述《使西日记》多维度的文本价值,尤其在博闻亲见的行旅书写模式中所透显出的实地考察、证经补史的独特文化意趣,对清代学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论述《游名山记》善游能言的文学价值,考察都穆通过山为主题的组合脉络,检视铭刻于山川的生命印記,对话先贤、辨明源流、澄清谬误、传续史迹,让历史其物从平淡中脱颖而出,并以鲜活飞扬的风貌走近眼前。同时从总体上评价萌于宋、始于明、盛于清的金石之旅,在明代与众不同的记游特色与审美感知。第四章王士性《五岳游草》的语图视觉范式。本章从语图关系研究视野为切入,凸显王士性《五岳游草》文本中图记的使用所开启的“揽胜之境”。《五岳游草》在每一卷中构建出了王士性行走天下的独特地域特点,并列并重于同一传承链上的图像与文字,经由不同区域的述游而得现蕴含其中的文化记忆。空间与文化场域的不同,所形成的地域记忆、文化内涵感知也不尽相同。地域的丰富意涵和多元面貌在王士性的笔下又有着不同的书写侧重,地域分览视角下的大河南北、吴越楚、蜀粤滇,建构出可用作对比观察的地域阶梯体系,且融合于王士性古今参考、以今视昔、离合互见的人文地理视域。图文并茂的文本,不仅体现了明代记游观念的新变,也是王士性的游记作为明代图记类游记文学典范的价值所在。第五章袁宏道山水游记的貌神情意趣。从“写皮肤”到“貌神情”,既是游记文体的新变,也是袁宏道摹写“自然之境”的独特文化意趣。“貌神情”是中国传统的形神之辨发展到明代的新高度和新内涵,中郎把“貌神情”的手法引入到游记散文的创作实践中,通过五种创作手法:直观感相,即时摹写;活化山水,融入神思;摄取精华,传神再现;全景着笔,布局合理;参以灵变,自生新意,将画论经验活用于游记的创作,力求在精妙的形貌描绘中透射出山水的神韵,在有“神情”的山水中寄托着自己“性灵”,传达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心灵感悟。这样的山水游记读之有声,览之有色,而且嗅之有香,成为拥有鲜活生命,展现丰富“神情”的经典之作。第六章《徐霞客游记》的地学贡献和文学价值。本章围绕徐霞客溯江寻源的“实证之境”,将游记文本置于整体性、联系性的阐释维度,进一步挖掘记游主体刻意远游的独特精神内涵,探讨“游”与“记”为主线的内在历时性变化。霞客溯江寻源所调查的是整个长江流域,一步步足勘目验长江和其他流域之间的分水地带,辨析长江的正源与旁支,以科学调查的精神和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在连续性的实地考察中赋予了游记严谨、完整的纠谬考误的新意。从文体角度来看,《徐霞客游记》虽采用日记体记游,但无论从结构体式、记游目的、表现手法等,都对这一文体增添了新的内容,使日记体记游在突破与创新中登上了古代游记艺术水平的最高峰。总论。总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将心灵书写的论题,置于明代记游文学整体特色及其历史进程中予以考察:从嗜游之心、记游之境观察明代文士心态与记游文学新风尚;以境随时迁、心随境异分析社会变迁中的明代士人游境之心路;通过心与境合、极貌写情纵向评价明人创造性的取景实践。明代游记在接续前人感悟山水的同时,向内打开了特别向度的心灵世界,构建出独具个性的意象,摹写出变化多端的山水世界,整体成就了明代记游书写的新高度。
其他文献
学位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不断作用于流域下垫面条件,深刻影响着流域水文过程。青海湖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一直以来是内陆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的热点区域。流域在过去经历了草地退化、沙化加剧、湖泊水位持续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近十几年来,湖泊水位持续上升、草地状态改善、沙化面积稳定。针对上述现象,查明流域水文要素的演变规律,探索水文过程对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变化的响应关系,对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园艺作物,其在我国蔬菜产业及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大量的基础研究数据的公布,番茄已经成为研究果实品质的重要模式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物营养及食用安全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不断改良和选育高品质的品种。番茄果实中的糖苷生物碱不但是番茄果实一种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而且
次生生长是由维管形成层产生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是木本植物中最重要的生命活动。木质素,仅次于纤维素,不仅是陆地生物圈中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而且能够增强植物机械强度、疏导水分和抵御病原菌的侵害。木质素是限制植物细胞壁酶解利用的主要成分,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能够减少木质素的含量或改变其结构,从而使其利于生产和实践。然而,改变木质素的组成和含量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多种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植物矮化。因此,平衡植物体
妫水河作为延庆的母亲河,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源河道和水源保护区。随着延庆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内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提升妫水河水质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在妫水河流域开展面源污染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妫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污染系数法对妫水河流域面源污染负荷进行计算,分析面源污染来源。利用PhosFate模型分别进行妫水河径
磷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土壤中的有机磷多以植酸等络合态存在,很难直接被植物吸收。通过酶解法可降解植酸,释放磷元素,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双功能域β-折叠桶植酸酶(phy HT)是一种新分离出的催化活性高,热稳定性好的植酸酶,深入解析其结构、功能特性,探索其应用条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以双功能域β-折叠桶植酸酶(phy HT)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蛋白质晶体学、结构生物学等方法,
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为中国特有树种,是华北森林的代表性物种,有着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多种生态功能。本文以河北辽河源油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围绕着不同林龄油松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特征,研究了油松次生林的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异质性,分析了不同林龄油松次生林的林下更新和优势种功能性状特征,并通过冗余分析、逐步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一步探讨了群落结构多样性、功能性状和环境因子对生物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风险指标,评估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患者发生MCI的相关性。使用骨化三醇对2型糖尿病伴MCI的患者进行干预,明确其干预的效果。方法:1.入组2型糖尿病伴主诉近期记忆减退患者173例。进行临床问卷调查和Mo CA评分及各项临床指标检测,分为认知正常组(normal cognitio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遭受各种逆境胁迫。干旱是全球最严重的非生物逆境之一,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植物耐旱响应网络是一个涉及多层面多基因互作的复杂调控网络,在遗传上受多基因控制。渐渗系可以减少复杂遗传背景的干扰,是定位复杂数量性状的经典材料。micro RNA是一类内源非编码小RNA,主要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 RNA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
β-蒎烯作为一种重要的松节油组成成分,具有细胞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价格低廉、反应活性高、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到目前为止,β-蒎烯的氧化产物诺蒎酮已经被用于合成一系列高附加值衍生物,其大多数应用于医药中间体、手性催化剂、杀虫剂等领域。本文以诺蒎酮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荧光特性的诺蒎酮衍生物,并采用NMR、GC-MS、H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多种手段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全面表征。本研究还实现了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