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高危产妇预防性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m_7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合并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产妇剖宫产术后给予药物预防性抗凝对预防静脉栓塞性疾病的有效性,为指导剖宫产术后的血栓预防提供临床证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20年07月-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产科收治的合并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择期剖宫产的产妇100例和无高危因素因臀位、巨大儿、头盆不称等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50例。术式均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均<60 min,术中、术后均不使用任何止血药物。合并有一个及以上的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为高危组,随机分为高危1组和高危2组,无高危因素的为正常组,共三组。高危1组:术后12h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AXa IU/d,连续治疗5日;高危2组及正常组:不采用预防性用药。三组产妇均于术前、术后第3日抽取肘静脉血,化验凝血常规、血常规、血栓弹力图TEG,有下肢肿胀、疼痛者复查下肢静脉彩超,产后6周门诊随诊复查凝血常规。分别比较三组术前及术后3日的凝血常规(APTT、PT、FIB、FDPs、D-Dimer)、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栓弹力图(R值、K值、α角、MA、LY30、EPL)及静脉血栓、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1.血小板参数比较:高危1组、高危2组、正常组术前、术后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PV均较术前减小(P<0.05);高危1组、高危2组、正常组产妇术前PLT、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PLT、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凝血常规参数比较:高危1组产妇术前、术后比较APTT、FIB、FDPs、DDim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较术前PT延长(P<0.05);高危2组产妇术前、术后比较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PTT缩短,FIB、FDPs、D-Dimer明显增大(P<0.05);正常组产妇术前、术后比较APTT、FIB、FDPs、D-Dim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T较术前延长(P<0.05);高危1组、高危2组、正常组术前FIB、FDPs、D-Dimer均较正常值升高,但3组比较PT、APTT、FIB、FDPs、D-Dim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1组、高危2组、正常组术后凝血指标比较FIB、FDPs、D-Dim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T、APTT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高危1组PT、APTT较高危2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1组、高危2组、正常组总共132例产妇产后6周凝血指标比较FD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PT、APTT、FIB、D-Dim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其中高危1组PT、APTT明显大于高危2组,FIB、D-Dimer小于高危2组(P<0.05),高危1组APTT大于正常组(P<0.05),而高危2组PT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3.血栓弹力图TEG参数比较:高危1组术前、术后TEG指标中K值、α角、MA、LY30、E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R值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高危2组术前、术后TEG指标中α角、LY30、E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R值、K值减小,MA明显增大(P<0.05);正常组术前、术后TEG指标中LY30、E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R值、K值明显减小,α角、MA增大(P<0.05);高危1组、高危2组、正常组术前TEG指标中R值、K值、α角、LY30、EP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比较MA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高危1组MA值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高危1组、高危2组、正常组术后TEG指标α角、MA、LY30、EP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K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高危2组R值明显小于正常组(P<0.05),高危2组K值明显小于高危1组(P<0.05)。结论:1.剖宫产术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并不增加产后出血等出血事件的风险,且不良反应轻微。2.TEG比常规凝血试验反映凝血状况更灵敏、更准确。3.择期剖宫产术后合并有VTE高危因素的产妇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可以明显改善产妇血液的高凝状态,且能影响产妇产后的凝血恢复程度。4.剖宫产术后VTE高危产妇可以考虑选择使用预防高剂量(中等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来预防静脉栓塞事件的发生。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1.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抑郁焦虑及失眠状况,与正常健康孕妇相比是否有差异,其风险是否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增加;2.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抑郁焦虑及失眠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产科分娩且被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高血压患者60例,子痫前期患者71例。选择同期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分
目的:通过OCTA观察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视盘周围血管特征,对比治疗前后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改变,分析其与视力改变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PDR治疗过程中血管的变化特征,对PDR患者获得最佳矫正视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了从2020年8月到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的PDR患者15名,共24只眼。患者年龄38~64岁,平均年龄51.43±8.29
背景与目的: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是最致命的妇科癌症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排到女性恶性肿瘤的第7位,每年新诊断出23万人次,其中有15万人死于该疾病,诊断后5年的生存率为46%[1,2]。因此,应深入研究EOC发生机制,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努力寻找EOC的潜在治疗靶点,为预防复发及耐药提供帮助,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已知可溶性半乳糖苷结合凝集素1(L
目的:通过Meta分析,分析关于妊娠合并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为妊娠合并宫颈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的依据。方法:截止至2020年09月,综合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VIP期刊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包括: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并追踪检索其相关的参考文献,收集有关妊娠合并宫颈癌的
研究目的:通过搜集与卵巢卵黄囊瘤预后相关的文献,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肿瘤大小、FIGO分期、血清AFP水平、P53基因蛋白等因素对卵巢卵黄囊瘤预后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提高评估影响卵巢卵黄囊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可信度。研究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全面检索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等国内外数据库,并手动检
目的:分析28~34孕周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与HDP发生、进展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对HDP的可能预测价值,通过分析孕期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早期发现HDP、延缓HDP的进展、改善母婴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吉林大学第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于水稻品质要求的提高,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就成为水稻育种的主攻目标之一。然而,优良基因的聚合育种成效往往受到基因间上位性的制约。本研究以水稻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通过构建粒形基因聚合系和分析粒形变异的方法,估算粒形基因间的上位性效应,以揭示这些基因的遗传模式,为水稻高产优质的分子聚合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主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对TEAS治疗IBS-D患者腹痛情况、大便性状、腹泻情况的治疗效果观察,希望为临床治疗IBS-D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随机选择的60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以
目的:通过分析术前宫颈高度上皮内病变(HSIL)且伴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且在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HPV转阴患者的阴道微生物组成变化,探讨HR-HPV的清除与女性阴道微生态之间的关系,为宫颈癌及HSIL的治疗和防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5例HSIL行LEEP术后HR-HPV转阴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每个病人LEEP术前及术后3到4个月阴道后穹隆
近年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因其味道鲜美和极高的营养价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使得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的规模不断加大,病害也随之愈发严重,其中,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感染半滑舌鳎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论文在探究半滑舌鳎对创伤弧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中运用了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显微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等方法,力求阐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