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臭水体修复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本文从活性污泥和底泥中筛选出8株混合营养型硫氧化菌,考察了不同环境条件对这些硫氧化菌生长代谢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复配后的硫氧化菌菌剂对黑臭水体的修复效果,为认识硫氧化菌代谢特性及利用硫氧化菌修复黑臭水体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硫代硫酸钠培养基及营养肉汤培养基中进行两次分离,获得了在以上两种培养基中均能生长的15株混合营养型硫氧化菌。在Na2S培养基、Na2S-葡萄糖培养基及Na2S-淀粉培养基中进一步筛选出8株硫氧化菌,在52 h内不同培养基中硫化物的去除率均超过85%。经鉴定,N1属于Paracoccus副球菌属、N6属于Bacilus芽孢杆菌属、N4、N8属于Gordonia戈登菌属,N2、N3、S3和S4均属于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关于环境条件对硫氧化菌生长代谢影响的研究表明,筛选出的8株硫氧化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3℃,最适生长pH值在6.0~8.6。另外,在无机碳源培养基中加入牛肉膏会显著促进硫氧化菌的生长代谢能力。存在有机碳源时,硫氧化菌完全去除90 mg/L硫化物时间从80 h缩短至50 h,培养基的OD600从0.1增加至0.2以上。降低溶解氧含量会显著影响硫氧化菌的代谢能力,当溶解氧含量在3.57 mg/L时,接种硫氧化菌的培养基中硫化物去除率均超过70%;而当溶解氧含量降低至0.37 mg/L时,除N1,N2能去除培养基中30%~40%的硫化物外,其余硫氧化菌无法均有效去除硫化物,表明N1和N2是具备较强低溶氧耐受能力的混合营养型硫氧化菌。溶解氧含量在0.51 mg/L时,200 mg/L的硝酸盐可显著促进培养基中的硫化物去除,但对硫氧化菌的增殖速率无明显影响,在此条件下硫氧化菌并不能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模拟黑臭水体水质的室内修复实验结果表明,按照N1和N2菌液体积比1:4复配的硫氧化菌菌剂对硫化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当硫氧化菌菌剂投加量从2%增加为5%时,50 h后模拟黑臭水体水质中硫化物浓度会从6.4 mg/L减小至1.4 mg/L,但硫氧化菌的适应期延长;此外,投加聚氨酯泡沫载体对硫氧化菌硫化物去除能力无明显促进作用。对某实际黑臭水体进行中试规模的现场修复试验发现,投加硫氧化菌菌剂可以将硫化氢释放浓度从3300 ppb控制到2000 ppb以内,投加硫氧化菌菌剂需要与其它措施综合使用才能有效解决黑臭水体中硫化氢释放形成的恶臭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