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人参的化学成份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youw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西人参Pfaffia paniculata Pedersen.系苋科法菲亚属(Pfaffia)植物,其根入药,具强精壮阳、利尿止痛等功效,原产地中南美洲,在当地作为药用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用于治疗肿瘤、镰状细胞贫血、风湿性关节炎和高血糖等多种疾病。由于其独特的药理功效及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来备受国内外关注。目前已在广西、成都、北京等地进行引种栽培。本文对采自巴西巴拉那州巴拉那河谷的巴西人参的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利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和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等方法,从巴西人参的根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Ⅰ-Ⅻ),并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等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包括两个甾酮类化合物:蜕皮甾酮(ecdysterone)(I)及20,22-异丙亚二氧基-β-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22-monoacetonide)(Ⅱ);一个脑苷: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S,4R)-2-[2’R-羟基-十六碳酰胺]-十八碳-4-烯-1,3-二醇(1-0-13-glucopyranosyl-(2S,3S,4R)-2-[2’(R)-hydroxyhexad-ecosanoyl-amino]-4-octa-decene-1,3-diol)(Ⅲ);4个三萜及其苷类化合物: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Ⅳ),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苷(oleanolic acid3-O-β-D-glucuronopyranoside-methyl ester)(V),齐墩果酸-3-O-β-D-葡萄糖醛酸苷(oleanolic acid 3-O-β-D-glucuronopyranoside)(Ⅵ),齐墩果酸-28-O-D-吡喃葡萄糖酯苷(oleanoic acid 28-O-D-glucopyranosyl ester或β-glucopyranosyloleanolate)(Ⅶ);一个芳香化合物: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4-hydroxy-3-methoxy-benzoicacid)(Ⅷ)及4个甾醇:豆甾醇(stigmasterol)(Ⅸ),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yl-3-O-β-D-glucoside) (X),β-谷甾醇(sitosterol)(Ⅺ),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Ⅻ)。化合物Ⅱ、Ⅲ、Ⅴ、Ⅵ、Ⅷ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进行新课程下的课堂改革,而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从教师自身开始,为适应新课程而改革教学方法,作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兴趣和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合作学习、交流共享的理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方面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改 合作 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改革与高效课堂改
摘 要:针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拟订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
2,3-不饱和糖苷是一类重要的手性中间体,常应用于糖肽、寡糖、抗生素和核苷的合成中。它的常用制备方法是由相应的烯糖衍生物与亲核试剂在BF_3·Et_2O、SnCl_4等路易斯酸的催化作用下经Ferrier重排生成。另外,DDQ,CAN,I_2等氧化剂也能催化此反应。但是上述方法存在反应产率低、操作不方便、立体选择性差以及催化剂有毒或者价格昂贵等不足。糖基三氯乙酰亚胺酯供体在复杂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