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锦,是具有山东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棉纺织物,是民间百姓在生产实践中自我创作并广泛使用的生活用品,主要产于山东的菏泽、滨州、济宁、聊城等地,民间称其为“老粗布”、“花格子布”。作为黄河流域传统农耕文化中民间手工艺的代表,鲁锦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体现了山东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不仅如此,当地劳动人民借助织锦手艺将农耕资源转化为经济性收益更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鲁锦织造技艺凭借文化与社会的双重价值,已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单纯的非遗传承人保护与博物馆工程并不能从本质上盘活传统民间手工产业,“优胜劣汰”原则早以成为经济领域的通用法则,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经济,对于鲁锦乃至整个传统民间艺术产业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如何融入互联网经济,在新型商业体系中获取经济效益来推动鲁锦产业的良性循环,是鲁锦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全新挑战。本文的目的是梳理“互联网+”环境下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新模式,分析并思考鲁锦产业如何融入“互联网+”环境,在分析鲁锦产业时,需要了解“互联网+”、鲁锦产业、商业模式等几个基础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及实地调研对当下鲁锦产业的发展现状做一个简略的梳理,以理性、客观的角度来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鲁锦文化生态圈,这一生态圈将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化生产与公众日常审美的需求,全新的互联网语境将延伸鲁锦作为“生活美”的符号性意义,将产销审美与生活审美相契合,互联网消费的审美特征作为日常审美的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将成为刺激“互联网+”环境下鲁锦产业提升的动力,将带动鲁锦产业由传统纺织业向创意纺织业的转型,形成客户群,将在提升效益的同时成为实现鲁锦产业良性闭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