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演进和基本内容为主题,通过回顾和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探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本质及其价值追求。除导论和结论外,正文共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萌芽的思想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从思想理论方面来看,主要包括无神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而从革命实践方面来看,则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试验和早期工人、农民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系统考察以往存在的无神论、原始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和科学论断,批判阶级局限和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无神论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而由早期零星的偶发的农民、工人革命起义和19世纪出现的三大工人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无畏精神及其失败经验,不仅凸显出劳苦阶级对科学信仰的迫切需要,也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信仰诞生的基础条件。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作为一种现实的科学的崇高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兴趣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化、阶级斗争激烈化的必然产物,更是无产阶级追求解放的现实需要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自觉服务这一需要的直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和总结、提炼革命经验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变,而随着对“两个必然性”的科学论证和提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式诞生。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含及追求的价值原则。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和革命信仰的统一,它诞生并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紧紧围绕并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追求。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绝不是像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狭义的投机式的服务于个人利益,也不像是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乌托邦式的自给自足的局限于眼前利益,其内含及追求的价值原则主要包括: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利益的一致性、劳动成为第一需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和民族国家的实质消亡。第四部分,苏联信仰危机全面爆发的教训和启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俄国、苏联的传播和确立过程,并不完全是建立在十分扎实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之上,其实从一开始就隐含着信仰危机爆发的风险。而由苏联僵化体制及改革失误所引起的利益受挫感,使越来越多的底层民众产生对主流信仰的价值怀疑。到20世纪中后期,来自上层政治精英和特权利益集团的公开背弃,致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苏联遭遇全面危机,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制度瓦解悲剧的发生。同时,悲剧的发生无疑充分暴露了苏共在信仰建设上的不足和严重失误,其原因可主要概括为:指导思想偏差、传播手段僵化、危机意识欠缺和应对措施狭隘等四个方面。第五部分,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基本思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绝不只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执政全局的政治基础问题。面对信仰困境的叠加效应,新时期加强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必须遵循信仰建设和信仰确立的一般规律,认真总结国内外信仰建设的有效经验和失败教训,既重视顶层设计,又鼓励基层创新。从基本思路着眼,要切实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是正确认识理性认知和感性判断在信仰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在信仰建设中的关系,三要合理区分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在信仰建设中的地位,四是科学编制领导干部与普通民众在信仰建设中的任务,五是积极化解坚守信仰和追求利益在信仰建设中的矛盾,进而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