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调督柔肝针法结合康复训练与传统体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依据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及BBS疗效判定,明确该治疗方法的优效性,为临床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提供一种切实可行、高效全面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64例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按照就诊的顺序,选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采用调督柔肝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体针结合康复训练。实施方法:1基础治疗两组病例均按神经内科常规处理,进行基础药物治疗。基础药物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调节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脑循环及应用脑代谢活化剂等。2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给予躯干肌力量训练、姿势控制训练、运动控制训练等康复训练。训练每天1次,每次40分钟,每周训练5天,休息2天,连续治疗8周。3观察组:调督柔肝针法结合康复训练调督柔肝针法组方:神庭、百会、哑门、大椎、心俞、肝俞、肾俞、神门、太溪、太冲、至阳、命门、曲池、后溪、足三里等。操作方法:选用华佗牌30号、1~1.5寸一次性毫针进行操作,所取穴位均使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3次。留针20分钟。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连续治疗8周。4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结合康复训练。传统体针取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环跳、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冲、风市。操作方法:选用华佗牌30号、1~1.5寸一次性毫针进行操作,所取穴位均使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3次。留针20分钟。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休息2天,连续治疗8周。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32例患者其中年龄最小为45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60.03±7.88岁;对照组32例患者其中年龄最小为45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8.90±8.04岁。观察组32例患者中,入组前病程最短2周,最长2个月,平均4.85±1.59周;对照组32例患者中,入组前病程最短2.5周,最长2个月,平均4.76±1.82周。经t检验可知,两组在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2例患者中,男性19例,占59.4%,女性13例,占40.6%;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性17例,占53.1%,女性15例,占46.9%,经χ2检验可知,两组在男女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在年龄、病程、性别方面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经t检验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平衡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治疗后BB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对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比较经t检验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BI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B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相近。4两组BBS疗效比较对两组BBS疗效进行秩和检验,T=2.024,P=0.043<0.05,两组BBS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对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调督柔肝针法结合康复训练与传统体针结合康复训练均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2调督柔肝针法结合康复训练与传统体针结合康复训练均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但调督柔肝针法结合康复训练优于传统体针结合康复训练。3调督柔肝针法以调督为主,兼顾柔肝,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疗效确切,提示该针法是治疗平衡功能障碍的特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