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组织学特征是子宫内膜样组织出现在子宫腔外,并与子宫内膜发生类似的周期性生长、增殖和破坏[1]。该病的表现形式不一,从表浅的腹膜及浆膜病变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和大于5毫米的深部结节(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等,并常伴有组织粘连和纤维化。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是雌激素依赖性的,因此,该病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在初潮前期女孩中偶有报道[2],更年期后女性也可能复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虽是良性疾病,但其与恶性肿瘤具有相似的粘附、侵袭和转移特性[3]。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其组织病理学和解剖位置可分为三种亚型:浅表子宫内膜异位症,深层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巧囊/卵巢内异症)。其中,卵巢型子内膜异位症最常见。据统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约占育龄期女性的5%~10%,全世界约有1.76亿女性受该病影响[5]。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其在慢性盆腔痛和痛经患者中的比例为20%~90%,引起不孕的比例可达25%~35%[6]。有1%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进展为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恶变风险相比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高2~4倍[7-10]。这在生理和心理上给广大女性带来极大的痛苦,且成为社会沉重的经济负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仍未完全了解。包括被广泛接受的“经血逆流”学说在内,尚没有一种学说能解释所有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事件。遗传、激素和环境等多种易感因素可与免疫炎症改变共同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在宫腔外的存活[12]。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可能通过三个步骤(粘附-侵袭-血管生成)发病,即“3A理论模型”[18]。该理论认为逆流的子宫内膜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是植入理论模型中的“首要阶段”或“起始阶段”,这与Nisolle和Defrere等人的研究观点一致[19,20]。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附着于盆腔异位后,侵入细胞外基质,随后新生的血管为病灶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21]。随后有多项研究证实了粘附功能变化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相关性。对异位内膜组织和在位内膜组织基因、功能改变的的研究发现,异位内膜基质细胞发生广泛的代谢重编程改变、侵袭性和黏附性的增加、细胞凋亡潜能降低和免疫功能变化[14]。盆腔局部微环境也可通过表观遗传变化(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mi RNA)改变异位内膜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能力[15,16]。因此,可能是异位内膜本身特性的变化与微环境共同作用,促成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欲了解逆流的内膜碎片如何引起疾病,异位内膜细胞本身发生了哪些改变,选择异位内膜与正常内膜组织比较其基因表达和功能调控、探讨病灶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来自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和来自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正常内膜组织,借助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转录差异,以期更好的理解卵巢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目的(1)明确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正常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之间的差异;(2)寻找子宫内膜异位症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1)HE、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异位内膜和正常内膜的组织结构和基质细胞特征;(2)流式细胞术检测异位内膜和正常内膜CD10阳性基质细胞的比例;(3)磁珠分选CD10阳性基质细胞,微阵列探针检测两组细胞的基因表达谱;(4)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注释两组细胞的差异基因功能;(5)热图聚类分析和韦恩图分析筛选关键差异基因;(6)RT-q PCR、q PCR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CNTN1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高表达;(7)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与CNTN1互作的蛋白。结果(1)异位内膜基质细胞和正常内膜基质细胞具有相似的组织结构和CD10阳性染色;(2)异位内膜和正常内膜组织中CD10阳性基质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相似;(3)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细胞黏附功能改变最显著;(4)异位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细胞黏附分子CNTN1的上调最关键;(5)实验证实CNTN1分子在异位内膜组织中显著上调表达。结论(1)相比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织中的粘附功能显著改变,与疾病密切相关;(2)CNTN1是最重要的粘附变化分子,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