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国民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声音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把目光转移到这个话题上来,通过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国内外的比较分析,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以我国经济转型作为基础。这是因为,经济转型给予了中小企业成长空间,同时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相关制度特别是融资制度的供给滞后和不完善,使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本文主要以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现行金融体制的特点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金融体制和市场微观主体的角度来探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关建议。第一部分,概述了国内外相关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这个特点,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中小企业既具有一般企业融资规律,又具有特殊的融资理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信贷配给理论、融资周期理论、关系贷款说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上企业规模小,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家个人声誉较低,因而,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高。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银行业垄断程度高、中小金融机构少,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宏观调控手段单一、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甚至歪曲”这样一个融资环境。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可以概括为:自有资金是企业创立的基本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是中小企业持续运营的主要来源,商业信贷、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第二部分,主要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潜在金融风险、社会信用体系发育不全、中小企业自身不足等四个角度,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转型期产生融资困境的原因。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使得中小企业在外部融资时更侧重于向金融机构借贷,但商业银行在贷款上的风险偏好,又决定了贷款形式的融资难以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高风险融资以及长期性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直接筹资难,使得其权益性资金严重不足,造成稳定性资金支撑力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