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200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病例,入院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分为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和无法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均行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回顾内容包括:手术是否顺利或存在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眼压的变化,房角镜下房角状态(四个象限)的变化,UBM(超声生物显微镜)下的眼前节结构的变化以及视力的变化。同时记录术后随访期间是否仍需药物治疗或其它治疗。纳入观察的病例至少完成术后3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共13例(13眼)符合观察纳入标准,其中男3例、女10例,年龄平均73岁(51-76岁)。术前用药后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10例(76.9%),术前积极降眼压治疗后眼压仍不能控制的3例(23.1%)。13例患者的晶体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任何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9.5个月(3~41月)。术后13例中的12例(92.3%)无需任何降眼压药,眼压处于正常范围;1例(7.7%)需要局部滴用3种降眼压药,但眼压仍处于35-45 mmHg。术前-术后有完整前房深度资料的9例,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53±0.30mm)比术前(2.27±0.63mm)显著加深(P<0.001)。术前-术后有完整房角镜检查记录的10例,术前接触性功能小梁关闭情况如下:关闭4个象限7例(70%)、2个象限1例(10%)、1个象限2例(20%),术后仅3例(30%)残留1个象限接触性功能小梁关闭,其余7例(70%)功能小梁重新开放;术前存在粘连性功能小梁关闭有3例(30%),粘连范围达3个象限2例(20%)、1个象限1例(10%),此3例术后粘连性功能小梁关闭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其中1例的粘连范围由3个象限增加到4个象限(此例病例术后仍需局部滴用降眼压药)。术后矫正视力(中位数0.7)较术前(中位数0.3)明显提高。结论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眼,可同期达到控制眼压和治疗青光眼的目的,手术安全、效果良好,提示绝大部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时选择滤过手术的方法需要重新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