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语境下污染环境罪的危险犯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kinhu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法修正案(八)》将重大污染环境事故罪修改为污染环境罪,通过扩大入罪范围、条件等方式,意图遏制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收效甚微,相反却逐渐呈现复杂、多发和难以治理的困境。在风险社会语境下,环境刑法需要在犯罪客体、客观方面等进行艰难转型,以适应惩治环境犯罪的客观需要。其中通过增设危险犯等举措尤为值得关注。论文以“风险社会中的一般危险犯——环境犯罪刑事政策与危险犯——污染环境罪客观危险的认定——污染环境罪主观危险的认定”为线索,层层推进和演绎,提出了风险社会语境下污染环境罪危险犯的一般思考。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风险社会”与危险犯的一般理论,该部分为“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与环境刑法对“风险社会的回应”。首先介绍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和特征。其次结合风险社会尤其是环境风险的一般特性,对我国目前环境刑法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描述,进而介绍了其对风险社会的回应——增设危险犯。第二部分在重新厘定环境犯罪客体基础上,提出环境法益与危险犯之密切联系。首先介绍了环境犯罪客体的诸多学说:国家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环境权、环境法益。在风险社会语境下,上述三种学说均有涵摄不足和解释力不够等弊端;其次,结合前述风险社会的一般理论,提出环境法益在理论的解释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越性。最后,在立足于环境法益的基础上,将其与环境犯罪的危险犯联系起来,侧重从环境犯罪刑事政策方面论述增设危险犯的理由。第三部分是污染环境罪客观危险的认定。首先介绍了污染环境罪的适用困惑;过去立法由于缺少对风险社会的思考而未对增设危险犯进行考量,进而说明增设污染环境罪危险犯的价值,从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的选择、以及结合司法解释给予“危险”判断标准的建议三个方面对增设危险犯进行相关论证说明。第四部分为厘定污染环境罪主观危险的。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污染环境罪主观罪过形式在学术界、司法界的争议,在风险社会语境下给出本文的观点;最后在污染环境罪中对是否需要增设过失危险犯予以说明。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比例关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对国民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1953~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对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进行了初步
中国与老挝两国互为邻国,一衣带水,两国历史文化都十分悠久,传统友谊也十分深厚,在历史上就长期有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老挝于1975年正式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加速
2008年,一场从美国爆发并且迅速波及全球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关于如何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传统产业与金融衍生品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由金融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成败得失往往与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得好坏有关。以中国共产党历部党章为中心研究民主集中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
协商民主是在西方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中国协商民主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中国的协商民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并且与人民当家做主的
20世纪末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去,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警钟又再次敲响。自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起,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而此次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