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窃听蜂窝网络环境中D2D物理层隐蔽通信方法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5G(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和超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激增的无线终端通信设备充分利用了这些蓬勃发展的技术,为实现终端用户之间无处不在的数据监测和灵活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人们也更加倾向于通过无线终端设备来共享私人信息,如位置信息和电子健康信息等。这种以用户为中心、数据密集型服务也吸引了敌手的注意力,让其在发现隐私敏感信息的前提下,为自身利益发起更为严重的攻击。作为5G终端设备交互的重要通信方式之一,设备到设备D2D(Device-to-Device)通信可直接在邻近设备之间建立连接,具有高频谱效率、低延迟和低功耗等优点。不断完善的D2D通信技术和应用标准,带来了更多配置此种通信模式的终端设备,导致大量的隐私敏感信息会以D2D链路暴露于无线环境。考虑无线网络的广播特性和终端设备(如,D2D设备通常配置为单天线、功率受限节点)的资源有限性,D2D通信网络更易于成为窃听者监测的对象,特别是在窃听和干扰共存的蜂窝网络中,如何有效的解决D2D链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成为至关重要的难题。为了应对这些安全威胁和挑战,传统密码学和基于信息理论的物理层安全等方法得到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然而,这两类方法均侧重于保护信息的内容不被破解,存在应用场景,不仅需要保护信息的内容,还要防止对手知道隐私敏感信息的存在性。物理层隐蔽通信能利用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如多径、噪声和干扰等,来保护隐蔽信号的存在性。在混合窃听蜂窝网络中,窃听环境不断苛刻(即,窃听者数目增加,合法方获得窃听者相关信息越来越少),链路之间交互不断复杂,现有研究已难以满足在此网络下实现D2D隐蔽通信的需求。进一步,论文考虑不刻意引入干扰节点的情形下,有效利用网络已有通信资源对混合窃听蜂窝网络开展D2D隐蔽通信方法的研究,具体如下:(1)单窃听者蜂窝网络中基于协作式干扰的D2D隐蔽通信:提出了一种协作式隐蔽通信方案,D2D通信链路可传输隐蔽信号,且确保窃听者具有一个较低检测概率。在不引入外来节点的情形下,将蜂窝信号和D2D非隐蔽信号设计为协作的干扰者,以满足隐蔽性要求。结合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技术和串行干扰删除以提高隐蔽吞吐量。考虑D2D链路无法获得窃听者的检测阈值,推导出最小错误检测概率来衡量隐蔽性。实验分析揭示了不同系统参数,包括发送功率、通信速率和噪声方差等,对所提方案隐蔽通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调整蜂窝信号和D2D非隐蔽信号的通信速率和最大发送功率,可有效提高隐蔽吞吐量。(2)多窃听者蜂窝网络中全双工基站辅助的D2D隐蔽通信:提出了两种全双工基站辅助的D2D隐蔽通信方案。与上个研究方案相比,考虑降低节点间的协作难度,同时应对多个窃听者的监测,设计基站天线发送独立的人工噪声。基于基站的天线数量,设计了两个相应的隐蔽通信方案。以隐蔽吞吐量对所提方案进行评估,其定义为满足给定隐蔽性要求下的最大可实现D2D通信速率。考虑合法节点只能获得敌手通信链路的信道分布信息,以平均最小错误检测概率AMEP(Average Minimum Error Probability)来衡量系统的隐蔽性。计算并推导出最小AMEP和D2D可用通信速率的闭式表达式,进一步分析系统的隐蔽吞吐量。研究发现,如果基站分配适当(一个、两个或大量)的发送天线,可以简化最小AMEP的推导过程。将分析结果与蒙特卡罗仿真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另外,还研究了信号发送功率、通信速率和剩余自干扰因子等系统参数对AMEP和隐蔽吞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适当地设置系统参数,如基站天线数量和人工噪声最大发送功率等,可以有效提高隐蔽吞吐量。(3)随机分布窃听者蜂窝网络中能量节点辅助的D2D隐蔽通信:提出了一种面向具有能量节点的蜂窝网络中的D2D隐蔽通信方案。与前两个研究方案相比,考虑基站不能辅助的情形下应对随机分布窃听者的监测,设计功率信标(能量节点)在非能量采集子时隙发送人工干扰。将通信时隙划分为无线能量采集和隐蔽通信子时隙。在无线能量采集子时隙,D2D发射机采集功率信标和蜂窝链路的所有能量,支持下一个子时隙的隐蔽通信。以隐蔽吞吐量对所提方案进行评估,其定义为满足能量采集中断概率,隐蔽概率和蜂窝链路连接中断概率等需求下的可行D2D通信速率。计算并推导各限制条件的闭式表达式,并针对D2D隐蔽吞吐量优化难题给出了可行解决方法。将各分析结果与蒙特卡罗仿真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另外,还分析了D2D发送功率、功率信标密度和窃听者个数等参数对系统隐蔽性和隐蔽吞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配置各参数,如功率信标密度和D2D发送功率,有利于提高系统隐蔽吞吐量。
其他文献
荧光传感器是一类由荧光材料组成的化学传感器,通过与目标物产生物理或者化学作用,将目标物的浓度变化转换成对应的荧光信号变化,其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检测用量少等优点,在环境监测、生物化学、临床检验、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兼具分子印迹技术与荧光传感器的优势,可以同步提高荧光传感器的化学稳定性和对目标物的选择性识别能力。碳点(Carbon dots,CDs)作为一类零维纳米材料,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它危及着人类的生命、生计和发展,而碳排放作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地降低碳排放以缓解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以绿色低碳行为、碳价格、碳排放、能源价格、清洁发电和火力发电为主体变量,以能源强度、经济增长、气候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生产量等为客体变量,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构建了绿色低碳减排系统的动态演化模型
剑桥政治思想史学派从历史的角度阐释西方共和主义思想,成为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并列的第三种思潮。在剑桥学派政治思想史著述中,波考克对共和主义思想传统的再发现,斯金纳对无支配自由概念的阐释,都关注于西方传统的中心论题并把西方传统与现代传统相等同;邓恩把思想史的研究方向引向西方传统的边缘;而塔利则将现代西方传统视为诸种地方知识之一,认为西方传统普遍化是近五百年帝国主义寻求支配世界的结果,只有通过"再地方
滑动导轨是机床运动支撑的关键部件,其易磨损和在低速下的爬行现象,一直是困扰行业的痛点难题。为改善滑动导轨的润滑和防爬性能,本文提出利用激光表面微织构技术,在滑动导轨表面加工各种微织构形貌,以提高滑动导轨表面的润滑减摩性能,同时显著改善滑动导轨在低速重载工况下的防爬行性能,为低速重载滑动导轨改善爬行、延长寿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1)滑动导轨的爬行机理相关理论研
背景: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中对细胞器、大分子复合物和蛋白质进行降解和回收利用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在细胞代谢、应激反应及生存的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异常的细胞自噬与多种疾病直接相关。自噬在肿瘤发生、进展以及治疗抗性中发挥重要功能,对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具有促进或抑制的双重作用。激酶MEKK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3)在调控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进展、分化、迁移、凋
天然生物催化剂—酶,在双酚A这一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及将纤维素转化为生物能源这两个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天然酶分子对外部环境敏感,无法循环利用,应用成本高的缺陷成为限制其在环保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问题。酶固定化是用于改善酶性能的一种最常用的技术。酶固定化载体目前已经从单纯的酶负载载体材料发展到具有多种功能,可参与到催化反应中并与酶共同构建协同/级联催化体系的多功能载体,固载材料的设计合成也因此
热电材料是一种基于热电效应,利用材料内部载流子(空穴或者电子)运动来实现电能和热能间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在热电温差发电和固体制冷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热电材料在工业废热回收和热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Cu3Sb Se4具有组成元素丰富、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点,是一种很有潜力的p型中温区热电材料。但是,低的载流子浓度引起的低本征电导率限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之一。滴灌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被采用的技术,在提高用水效率、产量和水果/蔬菜质量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植物从滴灌产生的润湿区吸收水分,但传统的滴灌仅激活根区的一侧。由于每株植物在单个滴头下的通道效应导致根区减少,因此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储水量减少。由于这种通道活动,根系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截留减少,从而降低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如果每株植物使用更多数量的灌水器来增加土壤水分和根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根据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GCO)数据显示:CRC的发病率已上升到第三位,而死亡率更是上升至第二位。2020年,CRC患者超过190万例,死亡935,000例。目前治疗CRC的方法首选还是手术切除,尚未能找到治疗其转移和复发的有效方法。现普遍认为癌症的发生是由于基因组
高校作为中国专利发明创造的主要力量之一,如何充分利用专利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各界的关注热点。专利运营模式作为实现专利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方法,阐释了高校专利运营价值定位、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其中,价值创造是专利运营模式的核心。本文基于价值网络和商业模式理论,构建高校专利运营价值网络模型,重点深入分析基于价值网络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和演化博弈等方法,识别促进高校专利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