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在消化道上皮内瘤变中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消化内科收治的40例进行ESD手术的消化道上皮内瘤变患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57.2±12.4岁(37-78),病灶直径3.2±2.3cm。病灶分布:食管7例;胃21例;肠12例。术前对所有病例进行普通内镜、色素内镜、NBI及超声内镜检查,并获取术前病理,40例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后进行术后病理检查,详细记录手术及内镜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诊断差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评估ESD治疗消化道上皮内瘤变的疗效。所有病例按计划术后内镜随访3-6月。结果采用ESD技术成功切除所有消化道上皮内瘤变病灶,与术前病理相比,术后病理符合率为52.5%,差异率为47.5%。其中术前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30例病人中,术后病理1例为浸润癌,6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为腺瘤,4例为慢性炎;术前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10例病人中,术后病理2例为浸润癌,2例为黏膜内癌,1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为增生性病变。病理级别术后上升组与符合组相比,男女性别的差异和术前病理上皮内瘤变高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SD手术完整切除率92.5%(37/40),切除病灶直径3.2±2.3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75±46.5min;术中均有少量出血(<150ml),应用APC及热活检钳电凝处理均能成功止血;术中穿孔率7.5%(3/40),予以金属钛夹夹闭、抗炎支持、禁食等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迟发性出血率5%(2/40),予以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未发生一例术后迟发性穿孔。37例切缘均为阴性,3例发现肿瘤浸润,其中2例追加外科根治手术治疗,1例追加放疗。35例完成6个月随访,3例完成3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技术不仅能更好的明确病灶病理,降低术前普通活检的漏诊率,而且能安全有效的治疗消化道上皮内瘤变。本研究发现男性和/或术前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人术后病理级别往往较术前病理级别升高,建议此类病人更应及时进行ESD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