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及其协调源于产学研合作实践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是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知识生产为纽带,以合作各方获取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在内的整体利益为目标而实施的优势互补和创新要素资源整合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以及政府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利益意识的增强,政府作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不仅是产学研合作主体利益矛盾的协调者,而且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攸关方。因此,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及其协调成为产学研合作实践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政-产-学/研利益关系及其协调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及其方法,对这一利益关系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生成机理与表现形式、利益矛盾与利益协调以及协调机制构建等进行探讨,分析政-产-学/研利益关系的表象与实质,阐述利益关系矛盾和协调利益关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针对我国对政-产-学/研利益关系认识及其协调存在的问题,探讨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创新与协调实践的新进路。利益是社会主体参与合作实践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在利益实践中,作为利益主体的社会主体,其利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诉求的各个方面,利益关系协调是在利益关系多样性条件下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在内的利益整体的同一化过程,利益协调机制的本质是对整体利益关系系统的协调,利益关系协调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体”。利益客体的可转换性、可结合性和可测量性是利益关系协调的现实基础,不同利益客体效用交换结合的均衡点处的效用满意度关系将被定义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之间的“利益当量”。在利益当量点处形成的利益主体的整体利益则可视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当量利益”。“当量利益”体现了利益主体创新资源投入的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利益当量”是不同利益客体效用转换和描述利益主体效用满足的桥梁和纽带。对利益关系的协调过程就是不同利益主体在创新资源帕累托最优化配置下的“当量利益”效用曲线与利益系统中的利益主体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的效用-福利曲线切点的集束收敛过程,集束收敛的实现或趋近意味着“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利益关系的协调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和法律手段,通过机制信息空间交换效率的提高和利益主体验证想定函数的优化,形成一组或一套利益关系协调机制,以满足利益协调机制自我实施的类型空间、信息空间、验证想定函数等机制设计要求,推动不同利益主体由“虚幻化”向“实体化”转变,形成政-产-学/研“利益共同体”。本文将对利益问题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尝试对“利益值”测量的理论方法创新,并构建整体利益视角下的“利益关系协调锥体模型”,探讨促进政-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形成的路径和措施。上述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关系范畴的认识,有助于拓宽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选择、制度演进理论视野,有助于丰富政府协调产学研合作利益关系的政策和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