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治疗前、后不同病理亚型的淋巴瘤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并与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较,定量分析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滞留指数(RI),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疗效评价中的价值,为进一步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帮助和指导,并推动PET/CT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科室近4年来治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资料,同时根据自愿的原则,随机选取在治疗前已行PET/CT检查的淋巴瘤患者,于治疗2~4疗程后再次行PET/CT检查。记录治疗前、后所有结内外淋巴瘤病灶并与PET/CT所带的64层螺旋CT记录结果相比较,测量所有43例患者淋巴瘤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滞留指数(RI),结合患者病理活检结果,分析比较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病灶(包括淋巴结病灶和结外病灶)治疗前SUVmax及滞留指数RI和治疗后的SUVmax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所得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所有病例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1)治疗前所有患者PET/CT检查发现结内外淋巴瘤病灶共209个,治疗后PET/CT复查发现结内外病灶共36个,而同机CT治疗前共发现结内外病灶169个,治疗后发现结内外病灶25个。43例患者经过治疗后,23例疗效达完全缓解(CR)(HL患者均达CR),16例达部分缓解(PR),1例处于疾病稳定状态(SD),3例疾病进展(PD)。经手术、活切或穿刺活检所得病理结果,43例患者最终确诊霍奇金淋巴瘤(HL)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7例,37例NHL中包括2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例滤泡型淋巴瘤、2例套细胞淋巴瘤、3例伯基特淋巴瘤、2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结外边缘带淋巴瘤、2例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2)统计治疗前结内外病灶SUVmax值及RI、治疗后结内外病灶SUVmax值,并将治疗前后的SUVmax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NHL与HL治疗前病灶SUVmax值分别为8.8±4.4、7.0±3.5,治疗前病灶RI分别为(42±27)%、(36±16)%,二者治疗前SUVmax值及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5、1.211,P均>0.05);NHL患者治疗后病灶SUVmax值为3.4±0.7,较治疗前明显减低,治疗前、后SUVmax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6,P﹤0.01)。(3)治疗前37例NHL中,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13例、Ⅲ期13例、Ⅳ期7例,相对应的SUVmax值分别为:9.7±5.8、8.1±3.4、8.5±3.6、9.0±4.4,平均RI分别为:(33±20)%、(46±34)%、(41±26)%、(47±29)%,不同临床分期的NHL病灶SUVmax值之间差异及RI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25、1.302);治疗前6例HL中,因临床分期均为较早期(4例Ⅰ期、2例Ⅱ期)未做统计学分析。(4)统计NHL各个病理亚型治疗前所有结内外病灶的SUVmax值、RI及治疗后病灶的SUVmax值。2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前、后的SUVmax值及治疗前RI分别为12.6±4.7、5.1±1.9(治疗后2例PD)、(56±24)%;6例滤泡型淋巴瘤:3.4±1.9、1.5±0.4、(12±5)%;2例套细胞淋巴瘤:7.6、2.3、45%,3例伯基特淋巴瘤:11.9、6.8(治疗后1例PD)、65%,1例结外边缘带淋巴瘤:2.5、1.8、3%,2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10.8、2.3、23%,2例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9.7、2.6、35%。结论:PET/CT对于治疗前、后淋巴瘤病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性与传统的CT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治疗前NHL与HL病灶的SUVmax值差别及R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不同临床分期NHL病灶间的SUVmax值差别及RI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HL及占多数的恶性程度较高、侵袭性较强的NHL亚型SUVmax值及RI较高,治疗后SUVmax值显著降低,而少部分侵袭性较弱的惰性淋巴瘤治疗前SUVmax值及RI较低,治疗后SUVmax值下降不明显。18F-FDG PET/CT显像在治疗前的分期、侵袭程度的判断以及疗效和预后的评估相较于传统的影像学方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