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本真、无为”的心理生活——从超个人到新心性的心理生活解析比较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ua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个人心理学是在西方传统的基础加以发展,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加以改造的整合性理论,主要强调自我的无限扩展,而新心性心理学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主动容纳西方心理学传统的综合性理论,强调是真我的回归。两者都是作为心理学东西方文化的一种融合表现,都是对人类基于不同文化的心理生活塑造的一种诠释,都是对心理生活本质的一种追寻。既然,在心理文化类别上存在着相似的结构,那么这两种文化整合的尝试究竟构建了怎样的心理生活,是否具有内在契合性,成为本文主要的探讨点。   本文首先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到超个人心理学之间主流思想以及人性观发展历程进行综合性阐述。其次相应的对新心性心理学的文化根源做了清晰的梳理,得出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即天人合一的终极存在、积极的人性内涵和本真无为的心理生活。最后针对超个人心理学与新心性心理学二者在心理生活内涵塑造上的呈现进行解析比较。本文重点主要对二者的心理生活的表现进行解构研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契合性,一是相异性。在契合性上主要表现为丰满的人性追求、超个人的研究视角。相异之处,也即新心性心理学的超越之处表现在别样的心理文化解释、别于神秘体验的心理生活和独特的科学观。   契合方面主要表现在丰满的人性追求与超个人的研究视角。一方面,二者都肯定人性性善的积极性,善心即本心既包含先天的一种假设,又包括后天的发展的一种倾向。人的心理生活就是在这种积极格调之下不断追寻,不断完善,不断超越的,是在本心的先天设定的基础之上的不断自我丰满的过程。另一方面,二者都是着眼于超越个人的视角,不是局限于人本身主客我的统一,而是扩展为物我合一甚至天人合一的层次。虽然方法上存在外界干预与自我体悟践行的差别,但最终是归于人性的终极状态的。   差异方面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心理生活的文化解释。超个人心理学理论根源主要是建立在个人本位的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但在对心理生活的诠释时运用的是带有自然本位色彩的神秘主义文化,是外衍性本土化取向。在塑造超个人的心理生活同时“悬置”了其本土的文化影响,表现出主动盲从性;新心性心理学则以本土文化作为其内源发展的基础,强调了心理与文化,文化与生活的共生关系,保持了文化与心理生活的一致性。   不同的精神生活体验。超个人的心理体验是神秘而短暂的高峰体验,而新心性的心理体验是真实而稳定的高原体验。前者追求的即时的心理体验状态,是被动的体验,揭示的是心理生活的单方面体证过程,注重心理生活体验过程。而后者追求的是永恒的心理体验历程,它是体认与践行的主动过程,将心理生活的体认与践行两个过程加以统合,体认包含在践行中,践行包括于体认之内,注重心理生活的体验过程与健康引导;前者目标追求的是一种有为的超越,它将个人界限扩展到整个大我的境界,是主我的放大,追求彼岸的存在,而后者是无为的回归,它是将个人的本性还原出来,消解一切外在设定,回归本真的原态。   不同的科学观思想。超个人心理学主要是狭隘的心理学观,主要倡导心理生活的外表的博大,是超个人的无我包容态度,内在的是狭隘的主我秉性。只重视人性积极一面的过于张扬,而忽视的人性的完整性。而新心性心理学则是秉承大的心理学观,倡导心理生活的内外合一的包容,讲究对心理生活的完整解释。   通过两种心理学范式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生活内涵是基于根源文化的一种创生,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生活揭示出生活的实质属性本真与无为,二者辩证统一。心理生活本就是自然流变的过程,但这种自然流变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行的无为之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