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提出了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对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各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来说创新显得极其重要。早在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我国就把战略发展目标确定为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同年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三部门”)联合启动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的推行是“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希望通过进行创新型企业试点的工作,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同时发挥创新型试点企业的榜样作用,带动所在地区或者省份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久而久之促进全国范围内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进行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一方面可以对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则可以为今后研究政府行为及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效果、拓展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提供一些参考。基于以上背景,对国内外与创新绩效内涵界定、创新绩效测量途径与方法、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以及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等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通过整理发现国内外研究文献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大多数学者对于创新政策的研究方法多选取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无法完全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其次,研究多集中于宏观或中观层面,对于微观层面的经验数据研究较少。因此,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共通之处与不足,本文选取创新型试点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分析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应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以及对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对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全面定义,并深入分析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作用过程,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模型依据。其次,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对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给企业创新绩效带来的影响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将中国科学技术部公布的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名单进行整理,筛选出其中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处理组和对照组共计168家企业的2008——2017年的相关经济、财务数据,先通过企业规模、财务杠杆、盈利能力等匹配变量将上市公司中的非创新型试点企业与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匹配以确定对照组,再利用DID模型,通过对比试点企业和非试点企业在试点政策实施前后创新绩效的变化,来探究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的净影响,即剔除其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因素,只研究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使用安慰剂检验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PSM-DID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此外,鉴于我国存在的企业性质差别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为了使得结论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本文以企业产权属性和区域结构为分组指标分别对总样本进行回归,进一步探究试点政策对于国有性质和位于东部地区的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创新型企业试点政策的实施要因地制宜,也要因企业而异。第二,政府要做到优化政策实施环境,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同时不仅要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也要致力集成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资源。第三,创新型试点企业要注重知识产权的创造、转化、保护、管理及运用,以此最终实现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使我国以更快的步伐、更高的姿态步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