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磁节置换术两种髋臼假体定位方法的CT评价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gekk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测量两种髋臼杯安装的定位方法(参照髋臼横韧带与使用髋臼定位器)的术后CT上髋臼角度,比较何种结果更接近髋臼角度理想值(外展45°前倾15°),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共6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55-75岁,平均为65.2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5.97Kg/m2。包括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股骨头坏死10例,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法均为Ⅳ型)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6例,随机化分为:A组即参照髋臼横韧带定位髋臼假体30例;B组即利用髋臼定位器安装髋臼假体30例。从年龄、性别、BMI及Hariss评分方面对照比较两组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以外展角45°,前倾角15°作为理想标准,运用三维CT测量术后髋臼杯的外展角和前倾角,评价哪组髋臼角度更接近理想值。对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及处理。  结果: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BMI及Haris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CT显示所有假体均获得理想的骨性固定,无1例假体松动。A组术后的外展角平均44.97±2.99,B组术后的外展角平均51.80±5.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前倾角平均15.13±2.73°,B组的前倾角平均18.13±4.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组更接近髋臼角度理想值。  结论:参照髋臼横韧带定位髋臼假体安装比使用髋臼定位器,术后CT上测量髋臼前倾角、外展角更接近理想值,定位方法更简单、准确、可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