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冠心病的中医证候动态演化规律,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规范辨证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群体方法研究个体证候演化规律,纳入冠心病患者600例,填写课题组研制的《冠心病中医病因及证候临床调查表》,全面采集患者发病的基本信息、发病情况、临床症状、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婚育及月经史、家族史、体格检查、证候要素、中西医诊断、中药临床应用情况、速效制剂的临床应用情况、理化检查等内容,建立基于冠心病中医证候动态演化规律的数据库。以三年期为时间单元,将冠心病的发病时间段划分为十组病程,探索冠心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结果共纳入患者600例,从病因、症状体征、病位、证素、证型、证候演化六个方面进行统计,各方面所包括内容据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排列。(1)在病因方面:六淫:寒、湿、火、风、燥、暑;季节:冬、秋、春、夏;节气:小寒、立冬、冬至、小雪、大雪;年龄:59-68岁、69-78岁、79-88岁、89岁及以上、39-48岁、29-38岁、18-28;饮食:嗜食肥甘、习惯饱餐、暴饮暴食、嗜饮浓茶、贪凉饮冷;情志:易怒、思虑、忧郁、悲伤、易惊、恐惧、过喜;运动:喜静少动、偶尔运动、经常运动;危险因素:吸烟史、饮酒史、稳定性心绞痛、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2)主要症状和体征:胸闷、气短、乏力、面色晦暗、口唇紫黯、胸痛、耳鸣、放射痛、身体困重、心悸;舌象: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瘀滞;脉象:弦、沉。(3)病位分布:心、肾、脾、肝、胃、肺。(4)证素分布:血瘀、肾虚、气虚、痰浊、内毒、气滞、阳虚、血虚、水饮、阴虚。(5)证型分布:肾虚、肾虚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6)证候演化:病程0-3年的主要中医证型为:毒邪侵袭、气滞心胸、心阴亏虚;4-6年:心气不足、气阴两亏;7-9年:气滞血瘀、心血瘀阻、痰浊痹阻;10-12:痰热内蕴、心阳不振;13-15年:痰瘀互结、气虚痰瘀、寒凝心脉、气阳两虚;16-18年:气虚血瘀、阳虚血瘀、阴虚血瘀;19-21年:肾虚、肾虚血瘀、气血亏虚;22-24年:气阴两虚血瘀、阴阳两虚;25-27年: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水饮内停、阳虚水停;28年及以上:阳虚血瘀水停、气阴两虚水停、阴虚血瘀水停、气虚血瘀水停。单因素:瘀、虚、郁、痰、毒。结论(1)冠心病主要病因及危险因素有外感六淫、季节改变、年老体虚、肾气亏虚、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运动失宜以及吸烟饮酒、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2)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胸闷、气短、乏力、面色晦暗、口唇紫黯、胸痛、耳鸣、身体困重、畏寒、视物模糊、小便清长、心悸、头晕等;舌象表现为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者最多,舌下络脉瘀滞多见;脉象以弦、沉较为常见。(3)冠心病主要病位在心,大多数兼及肾、脾、肝、胃、肺。(4)证素出现频次最高的为血瘀、肾虚、气虚,其次为痰浊、内毒、气滞、阳虚,再次为寒凝、血虚、水饮、阴虚。(5)中医证型以肾虚、肾虚血瘀最为多见,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阳虚血瘀、毒邪侵袭、气虚血瘀水停、痰热内蕴、气阴两虚血瘀较为常见。(6)虚郁瘀痰毒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虚痰毒均呈渐进性增长,瘀早期与三者负相关,后期趋于一致,虚和瘀始终维持较高水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