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七十年代,德意志兴起了“狂飙突进”的文学运动,成为继人文主义运动和启蒙运动之后德意志的第三个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叶,历时十五年,《浮士德》正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产物。在文学史上,《浮士德》无疑是一座伟大的高峰。浮士德形象的丰富性,内涵的多样性吸引着各个国家的艺术家门将其搬上舞台和银幕,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作品,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们依然焕发着无限的生机,我们依然能从鉴赏中感受到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本文从《浮士德》电影改编系列中选取德国导演弗里德里希·威廉·茂瑙的《浮士德》,捷克导演杨·史云梅耶的《浮士德》以及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库洛夫的《浮士德》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第一章从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了文学作品中的浮士德形象和电影改编系列的浮士德形象。得出歌德塑造的浮士德代表着人的一种自然欲望,包括感官欲望、权势欲望和自由欲望。而魔鬼梅菲斯特和浮士德的冲突则是善与恶、肯定与否定之间的矛盾冲突。茂瑙塑造的浮士德基本沿袭了歌德的《浮士德》,与为人类造福的雄心不同,是爱拯救了浮士德。杨·史云梅耶塑造的浮士德是普通的捷克市民与被操控的木偶。亚历山大·索库洛夫塑造的浮士德则是一位穷困潦倒的大学教授和医生。第二章详细分析了《浮士德》救赎母题的实现途径和叙事结构。歌德认为:为人类造福的伟大事业能得救赎,浮士德从“肉体欲望”向“精神欲望”的升华,最后幡然悔悟,完成了“他救”到“自救”的过渡。茂瑙将爱能使人得救赎的主题架构到U型结构中去。杨·史云梅耶认为:人的灵魂是虚无的,人物从现实逃离非现实,最后惨死于现实,是一种圆形结构。亚历山大·索库洛夫表达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痛苦和孤独。浮士德从追问资本到迷失本我,最终走向超我。第三章重点讲述了《浮士德》改编电影的现实目的和风格特征。歌德倡导人们解放个性,反抗封建统治,他的著作是感性与理性、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茂瑙的影片用典型的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来批判战争、歌颂爱情;杨·史云梅耶的影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来讽刺政治对人的压制。亚历山大·索库洛夫在影片中探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抒发了现代文明下人类的精神困境。在18世纪的德国,《浮士德》曾经代表着“狂飙突进”运动的结晶,鼓舞着整代人为之奋斗,然而,现代影片已经不可能像这本巨著那样焕发出号召时代的影响力,因为整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人类到底靠什么得拯救?在经历了为人类造福的伟大抱负,到爱的宽恕与救赎,人的灵魂是被这个世界所控制的,而不受人本身的控制。最后抛弃灵魂,走向孤绝的现实生活。这说明从18世纪到21世界,人类的精神风貌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动因则是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