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从“心肾不交”角度探讨王敬卿教授诊治失眠的经验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f344010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王敬卿教授门诊从“心肾不交”角度诊治失眠的医案进行整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总结导师治疗失眠的相关经验及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首先收集并整理归纳王敬卿教授2017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的部分失眠病案,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将符合条件的120例次从“心肾不交”角度诊治失眠的医案信息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利用数据处理平台Medcase V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及可视化表达。从临床表现、舌苔、脉象、病机、用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年龄段分布:50-59岁的患者占比最多(35%),其次是40-49(占30.83%)和60-69(占16.67%)。同样表明50-59岁年龄段是发病高峰期。2.临床表现:频率位于前三位的主症分别是入睡困难、易醒和多梦,频率位于前三位的伴随症状分别是出汗、头昏和焦虑。3.舌象、脉象:舌质以质红、质淡红、质暗红为主要表现,最为常见的是质红。舌苔以苔薄黄、苔黄腻、苔少为主要表现,最为常见的是苔薄黄。脉象频率位于前三的脉象有滑脉、细脉、弦脉,频率分别为30.38%、24.23%、19.62%。4.病机:共涉及病机26项,其中以心肾不交为主要病机,其次为痰热扰心;再是阴虚、脾虚。5.治则治法:涉及的治则治法共计28项,其中以交通心肾、化痰、安神、清热为主要治法。且交通心肾与化痰、清热、安神、健脾、宁心等治法合用。6.使用频率大于5%的高频药物主要有4种,包括远志、首乌藤、茯神、黄连。7.运用关联规则后数据显示:症状:患者表现入睡困难时,常伴有出汗、多梦、焦虑等。舌象:苔薄白—质淡红、苔薄黄一质红、脉象:脉沉细、脉细滑关联度较高。病机:痰热扰心、胃失和降、肝郁脾虚与心肾不交关联度较高。治则治法:安神、化痰、健脾、清热等治法与交通心肾关联度较高。用药:包含6种关联度较高的药物组合,分别为:茯神+黄连、茯神+首乌藤、茯神+远志、黄连+远志、黄连+首乌藤、首乌藤+远志。8.运用聚类分析算法后可以看出配伍常用药对为:茯神+黄连、山楂+六神曲、栀子+香附、炒白术+太子参等。核心处方为:黄连、茯神、远志、首乌藤。结论:王敬卿教授从“心肾不交”角度诊治失眠,多结合痰热扰心、胃失和降、肝郁脾虚等病机同治。以交通心肾为基本治法,结合安神、化痰、健脾、清热等治法,同时兼顾安神。且精于配伍,巧用药对。本文以数据挖掘的方式,对医案进行整理并分析,结合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病机、治法等,探讨导师从“心肾不交”角度诊治失眠的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失眠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南京地区干眼患者的调查研究,分析干眼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探讨干眼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同一般情况、生活习惯、眼部检查等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干眼发病率及复发率,提供个体化治疗创造新思路。方法:2019年09月—2021 年 02 月期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患者,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200例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资料,对于纳入患者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中医体质
目的:本研究的作用是评估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腹针结合体针及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差异,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初步探讨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疗法在颈源性耳鸣的治疗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颈源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名患者。A组包括20例接受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的患者,B组包括20例接受腹针结合体针的患者,C组包括20例接受体针的患者。通过耳鸣残
目的:本临床研究采用穴位贴敷结合睡眠卫生教育这两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在验证其临床有效性的同时,观察其治疗失眠症的安全性与适用范围。方法:本实验以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预计将纳入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药物贴敷结合睡眠卫生教育)和对照组(麦麸贴敷结合睡眠卫生教育)共2组,每组30例。治疗组贴敷物质由中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丁香、艾叶组成;对照组以麦麸为贴敷物质
目的:通过探讨和研究祖国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运用导师自拟验方“疏肝化痰散结汤”治疗甲状腺结节中经中医辨证属肝郁痰凝型的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甲状腺结节的最大横截面直径、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功能、抗体滴度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评价疏肝化痰散结汤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以及评估本方的安全性,为中医治疗甲状腺结节提供思路。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痰凝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
目的:观察舌针结合体针疗法和单纯体针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失眠伴焦虑状态患者各项指标,对比两种方法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患者的睡眠质量、围绝经期症状、焦虑状态、中医证候、性激素分泌等改善情况,评价以舌针结合体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期望通过本研究为围绝经期失眠伴焦虑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选取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肝郁化火型围绝经期失眠伴焦虑状态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舌针结合体针组(
目的:通过对本院制剂青陈合剂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结合中药方剂作用多靶点的思路,运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探讨其对肠道气滞证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Chronic fnctional constipation,CF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P 物质(substance P,SP)、五羟色胺(5-hydroxytrytamine,5-HT)、血管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等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LI)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目的:探索IBS-D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IBS-D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及胃肠道感染病史、不良饮食习惯等其他因素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南京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SPSS25.0软件统计处理,对IBS-D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中医证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总结规律。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
目的:观察固本明目方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肝肾阴虚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以及其对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影响,为临床治疗NPDR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57例肝肾阴虚型NPDR患者纳入本次临床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29例(29只眼)及对照组28例(28只眼)。对照组予羟苯磺酸钙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