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作为衔接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的机制,它起着融通资金的作用,是—种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也是整个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IPO中的价格涉及到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众多与IPO相关的研究都与IPO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价格相关。IPO抑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从Stoll和Curley(1970)率先发现新股的首日超额初始收益后,许多学者都对IPO出现的首日超额初始收益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也形成了众多的解释理论。我国IPO方面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建立之后,但我国的IPO市场起步比国外晚很多,从最初的限量发行开始,经历了与无限量有关的发行方式、与向一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的方式、上网竞价和定价等多种方式,到现今普遍采用的“网下法人配售和上网定价结合”的发行方式,新股发行的相关制度也处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在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历程中,我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行政审批制,第二阶段是核准制,第三阶段是询价制,而现在我国还处在询价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过程中。众多的研究都表明我国IPO市场一直处在高抑价状态,随着新股发行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IPO的抑价趋势有所减缓并总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状态,金融危机过后,我国IPO市场出现了另外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破发”,即新股上市交易第一天就跌破新股的发行价,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IPO破发呢?这正是本文所要重点研究的东西。IPO破发和过高的IPO抑价都不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国外的诸多理论研究都表明股票从一级市场进入二级市场是存在成本的,适当的抑价是对这种成本的补偿,这主要是对投资者在享有的股票信息在质和量上不充分而承担额外风险的一种补偿,正是这种补偿使得IPO市场得以存在和维持。本文以IPO破发的原因为研究对象,以整个IPO市场的制度环境为研究起点,考察了整个IPO过程中一级市场价格和二级市场价格的形成路径、影响因素和两个市场定价主体的行为和利益特点。研究结论对于IPO市场主体的行为决策和市场监管主体在完善整个新股发行体制的制度设计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共有6章,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预期贡献,本章是全文的整体构架,制定了各章节的写作内容和整体思路。第2章,文献综述。本章综述了国内外与IPO相关的文献,主要包括过去关于IPO抑价的研究及对IPO抑价的理论解释和国内新近对IPO破发现象的研究及原因解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了研究评价,发现并找到研究机会和研究方向。第3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理论分析包括制度背景和]PO定价机制两部分。制度背景主要介绍了中国股票市场的特点,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制度特点和现行的IPO定价制度当中的一些问题,系统总结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延革和IPO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利益特征,在此基础上借鉴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对IPO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为后文的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第4章,研究设计。本章主要在已有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的基础上,说明本文研究样本的选取并确定实证研究中涉及的各种变量,进而构建出本文的实证研究模型。第5章,实证分析。本章是在第3章和第4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证过程分析,通过对已有破发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实证检验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6章,研究结论、主要创新、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即全文的最后一章。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与贡献、政策启示、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对IPO破发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理论分析和对IPO破发样本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新股在一、二级市场上的定价(发行价和首日收盘价)是由一、二级市场定价主体的行为和利益特征决定的。(2)在现行发行体制和经济环境下,IPO破发与一、二级市场定价主体的行为和利益特征相关,即一、二级市场主体对新股的定价差异导致了 IPO破发。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特有的理论分析角度考察了整个IPO过程中相关价格决定的路径、影响因素和可能的价格表现结果。第二,对我国新出现的IPO破发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可能的解释原因并用实证的方法为理论分析找到了相关的经验证据。第三,为现今正在进行中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在制度设计方面提供了依据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