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产权与企业行为策略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大部分相关文献都是基于常态环境下的探讨,而在环境急剧恶化条件下(如金融危机),国有产权背景对企业行为策略的作用机理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背景,基于产品市场和融资市场两个市场形成的冲击,通过对比金融危机前后上市企业数据,从政治责任、银行信贷软约束、商业信用行为三个方面考察国有产权对企业行为策略的影响,力图拓展环境急剧恶化下的国有产权与企业行为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有以下三个方面:(1)金融危机冲击下,不同产权背景的企业承担的政治责任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盈利的差异。研究表明,在金融危机初期(2008年),在存在减员的企业中,国有企业的减员幅度小于非国有企业,但同时前者的人均工资增长幅度也小于后者,因此国有企业人均工资调整策略缓解了其因减员不充分而导致的劳动力成本压力,进而缓冲了其所受的盈利冲击。而在2009年,与常态环境下一样,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人员数量调整策略和人均工资调整策略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这导致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由员工成本调整策略所导致的利润冲击没有差异。(2)金融危机冲击下,国有产权对企业银行信贷软约束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常态环境下,还是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都存在银行信贷软约束问题。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的银行信贷软约束表现不同。常态环境下,亏损国有企业的银行信贷软约束在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上都有所体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2008年),这种软约束在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上都有所加强,但在2009年,银行信贷软约束则主要体现在短期借款上。另外,在国企银行信贷约束的变化趋势上,相对常态环境下,在金融危机初期(2008年),国有企业的银行信贷约束有软化趋势,而在2009年,银行信贷约束又有所硬化。(3)金融危机冲击下,不同产权背景的企业的商业信用行为差异的变化。研究表明,首先,在金融危机初期(2008年),上市企业主要通过采取减少商业信用供给总量的策略来减少商业信用净供给。而在2009年,相对金融危机初期(2008年),上市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总量和使用总量都有所回升,并且净商业信用供给有所增加。其次,从常态环境到金融危机初期(2008年)、到2009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商业信用供给总量、商业信用使用总量和净商业信用供给上的差异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将国有产权与企业行为策略之间的内在机理研究置于金融危机这一特定背景下,有利于拓展已有大多数文献基于常态环境分析的研究视野,同时也有利于深化对环境急剧恶化下国有产权作用机制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金融危机会在产品市场和融资市场对企业形成冲击,本文从这两个角度探索国有产权对企业的政治责任、银行信贷软约束、商业信用行为的作用机制。本文不但要考察金融危机中后期不同企业之间的行为差异,还要深入剖析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不同企业决策的“第一反应”和行为调整方式,这将有利于深入挖掘和剖析金融危机下国有产权影响企业行为策略的内在机理,有利于从动态角度比较不同企业在调整方式和调整机制上的区别,对一些常态环境下无法有效检验的理论问题做进一步梳理和验证。在研究方法上,规范研究方面,本文将充分借鉴和吸收现有政府干预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企业财务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遵循科学严谨的研究范式,逻辑推演国有产权与政治责任、银行信贷软约束、商业信用行为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实证方面,本文将基于金融危机前后上市企业相关数据,充分利用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等回归方法,更多地从动态角度设计相关模型和指标以考察金融危机前后的企业行为的变化,这不仅有利于结果更加全面和科学,还有利于克服已有研究基于横向静态比较分析的缺陷,有利于对国有产权作用机制中各种关键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