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各种血液学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手段。HCT受者在移植后的最初一个月内必须实现供体细胞植入来获得一个同种异体抗白血病/淋巴瘤作用。快速持久的造血重建(HR)是HCT成功的必要条件,可显著减少早期移植相关并发症,并且也与长期预后相关。预处理方案诱发的骨髓结构和功能损伤会对造血植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最近的临床进展,包括更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供体来源选择、GVHD的预防和各种支持治疗的进展都可能改善包含TBI预处理的HCT的持续植入,从而影响HR的速率和比例。到目前为止,集中关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HR的报道尚缺乏。目的:探讨TBI预处理的异基因PBSCT后HR的影响因素和预后指示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方法:通过对本中心的279例首次接受含全身照射(TBI)联合环磷酰胺(CY)预处理方案的allo-PBSCT的急性白血病病人的病例进行回顾,利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包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分析。利用描述性统计总结数据结果,包括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及移植结果。HR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PLT)植活的恢复天数进行评估。记录下早期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相关因素,通过使用卡方检验检测实现早期植入与未实现早期植入的两组患者之间的相关因素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中的显著变量(p值<0.05)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早期植入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Kaplan-Meier方法,绘制不同分组患者之间的累积植入比率曲线时间图,并利用log-rank检验不同分组曲线之间的差异。结果:279例患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中位天数分别为15天(范围10–36天)和17天(范围9–122天),血小板计数≥50×10~9/L的中位天数为20天(范围10–125天)。HCT后30天总体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8.4%和93.1%。单因素分析发现,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快速植入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GVHD预防方案、预后分层、移植前疾病状态、供者类型(有关或无关)、HLA配型、CD3+和CD34+细胞剂量。多因素分析显示,输注CD34+细胞剂量是惟一影响中性粒和血小板快速植入的独立因素,输注较少的CD34+细胞更不容易实现快速植入(中性粒细胞,OR=0.218,95%置信区间(CI)[0.106–0.449],p<0.001;血小板,OR=0.412,95%CI[0.190–0.894],p=0.025)。累积植入-时间曲线图显示≥5.0×10~6/kg的CD34+细胞可获得更快的植入和更高的植入率(中性粒细胞p=0.001,血小板p=0.003),并且快速的HR与总体生存率显著相关(p<0.01)。考虑到供者类型不同所带来的免疫学背景及最终可获得的CD34+细胞数量差异,进一步对有关供者和无关供者进行亚组分析,对输注的CD34+细胞数量进行四分位数验证上述发现。结果显示,相比有关供者,无关供者中CD34+细胞输注数量更显著地影响HR速度与效率(中性粒细胞p<0.001 vs p=0.639,血小板p<0.001 vs p=0.545),而且四分位法两两比较中,各数量组之间也均有统计学差异。而此差异未能在有关供者中观察到。此结果将对临床实践中外周血干细胞输注数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结论:在包含TBI的清髓PBSCT中,HR良好,输注的CD34+细胞剂量是影响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快速植入的惟一独立因素。无关供者HR更依赖于CD34+剂量。早期的HR可能预示着接allo-PBSC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更好的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