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中学德育面临着社会文化转型和以数码技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载体的两大挑战。当前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四大问题:德育目标的失衡性、德育内容的不确定性、德育过程的简单化以及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直接导致了德育的实效性较差。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有很多,但改革现行的中学德育管理体制成为当务之急,这是由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客观需要和解决“德育低效”的必然要求。 我国新时期的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经历了五个阶段,其核心是坚持“校长及行政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从其演变发展过程看,党和国家一直都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但现行的中学德育管理体制明显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存在着权责不明确、政令不统一、结构不稳定、运行环境欠佳等弊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影响我国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建立与完善的原因是:德育的泛政治化倾向、学校德育内容不稳定,缺乏整体系统规划、上级领导部门的微观化管理。 德育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主要看其实际运行情况。德育管理模式作为德育管理体制在运行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呈现了适应性、主体性、开放性和科学性等特征,不少中学为此进行了大胆尝试。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依法管理、校长负责、全员参与、合力育德、九大系统、四级运行、全面育人的全员管理模式”,对完善现行中学德育管理体制有启发意义。 完善现行的中学德育管理体制应首先考虑体制的运行环境,即: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因素、德育管理制度因素、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因素、德育队伍素质因素,物质利·益和精神激励因’素、社会与学生家庭教育因素。完善现行中学德育管理体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依法管理与民主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校内专职育德力量与本职育德力量相结合;校内外基地育德与广泛交往育德相结合;责、权、利、位统一的规章与德育目标、责任相结合。在建立健全中学德育管理新体制时还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正确理解“新体制”的基本内涵,统一认识是前提;把德育管理新体制的建立与校长负责制的实行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规划学校德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关键;明确党政的德育职责,现顺两者关系是基本保证;转变上级领导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方式是必要外部条件;积极探索中学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是操作要求;德育管理模式要注重实效,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大胆改革和创新。另外,作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责任人的校长应具备三种学生观:和谐发展观、主体教育观和各具个性的学生观。 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新时期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探索,有助于为我们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增强新时期中学德育管理效能找到新路。关键词:中学德育管理体制反思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