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里的重要成分,也是造成霾污染天气里的一个特殊组份。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黑碳浓度的变化与当地交通、风速等变化有关,但是基本上是基于一个站点的分析。区域性黑碳气溶胶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旨在分析京、冀地区黑碳气溶胶的长期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对比分析同一地区内不同站点的黑碳气溶胶资料特征,希望对京、冀地区的黑碳气溶胶区域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有进一步认识,为进一步研究黑碳浓度在北京、河北地区的区域性特征建立基础。本文通过2006-2012年北京南郊站、上甸子站、固城站黑碳气溶胶的长期观测资料,使用趋势分析、合成分析、EEMD分解、核密度概率估计等数理统计方法对三个站点黑碳气溶胶浓度的长期基本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三个站点的气象资料(降水量、平均风速风向)试图揭示气象要素对黑碳浓度变化的影响。2006-2012年观测期间,北京南郊站黑碳浓度成显著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0.086/(μg/(m3·月)):上甸子站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全年呈微弱上升趋势,趋势系数为0.013μg/(m3·月):固城黑碳浓度整体基本不变。北京、上甸子、固城黑碳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均为春夏较低、数据变化幅度小,秋冬较高、数据变化大;日变化特征呈现白天黑碳浓度低、夜晚黑碳浓度高,午后出现极小值。三站大风天气下黑碳浓度均低于小风天气下的黑碳浓度。有、无降水条件下北京和固城站黑碳浓度差异较显著,分别为1.75μg/m3、1.85μg/m3,但上甸子站黑碳浓度在有、无降水条件下黑碳浓度差<0.01μg/m3。固城、北京、上甸子三个站点排列恰好为西南-东北走向,三个站点同在华北地区西南-东北污染物的输送通道上。对于上甸子站,东北和西南气流均会使黑碳浓度升高。而对于固城站,风速风向对累积、消减过程的影响不如北京站明显,暗示着固城站黑碳浓度较高且来自于本地源排放。本文还将北京站黑碳浓度分别与PM10和PM2.5浓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PM10或PM2.5数值较大时(即空气污染较严重时)黑碳浓度占PM10或PM2.5的比例较小,说明这时候黑碳浓度对空气污染的贡献相对较小,北京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天气并不主要由黑碳影响;当PM10、PM2.5的浓度相对较低时,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变化对PM10、PM2.5变化的贡献显著变大。说明北京地区黑碳气溶胶在PM10或PM2.5里所占比例小,且相对于PM里其他污染物而言,黑碳气溶胶源排放较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