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探求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从出现自觉症状到就诊病程小于12个月的在我院眼科就诊的病例,经过眼底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为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OCT检查重点关注视网膜厚度和内部结构。在患者选择和签署知情同意后,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三组均先注射1次,随访时根据视力和OCT检查变化,重复注射。治疗前和治疗后1、2、3、6个月常规检查裂隙灯、眼底镜、BCVA、OCT、眼压变化以及末次随访时每只眼的总注射次数情况。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视力及CMT变化比较釆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37例37只眼纳入研究,男性19人,女性18人。年龄23-73岁。37只眼最佳视力(Log MAR值)0.2,最差视力(Log MAR值)1,平均0.52±0.18;黄斑囊样水肿的囊泡高度最小为257μm,最大为873μm,平均(474.92±125.48)μm。按照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初始视力高低及初始黄斑水肿高度的不同,依次分组进行研究1性别性别与视力预后疗效无统计学意义。2年龄年龄与视力预后疗效无统计学意义。3初诊视力初诊视力与视力预后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初诊黄斑水肿高度初诊黄斑水肿高度与视力预后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1最佳矫正视力A、B、C三组治疗前的BCVA与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比较,各组BCVA均有明显的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5;P2<0.05;P3<0.05)。5.2黄斑中心厚度A、B、C三组治疗前患者的CMT与治疗后各时间点CMT比较,各组CMT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5;P2<0.05;P3<0.05)。5.3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值A、B、C三组患者BCVA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差值分别为0.32±0.12、0.32±0.13及0.37±0.11;0.38±0.13、0.42±0.17及0.44±0.13;0.21±0.16、0.20±0.12及0.22±0.15。三组间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BCVA的差值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0,6.81,7.89;P<0.05)。5.4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厚度差值A、B、C三组患者CMT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差值分别为(249.86±141.57)μm、(248.14±138.43)μm及(258.00±139.91)μm;(294.64±130.03)μm、(297.00±136.50)μm及(300.18±138.52)μm;(248.33±83.85)μm、(255.75±83.84)μm及(256.08±84.16)μm。三组间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CMT的差值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37,0.539,0.466;P>0.05)。5.5治疗次数在6个月内,早期治疗组(A组)的注射次数为2.29±1.27,中期治疗组(B组)的注射次数为2.55±0.68,晚期治疗组(C组)的注射次数为2.92±1.00,三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眼压与治疗前的眼压相比较,三组内的各随访点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不仅如此,三组间各随访时间点的眼压比较也没有统计学差异。在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高眼压、眼内炎、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等眼部并发症以及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1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非缺血型RVO安全有效,短期内能有效改善ME,进而提高患者的视力。2病程的长短、初诊时视力的水平及初诊时黄斑水肿高度的水平是影响RVO-ME疗效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