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工业企业效益分析:1978-2005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有工业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这两种变化密切相关的是国有工业企业效益的波动趋势。依据这些内外生变量的相互关系,本文将28年的国有工业企业效益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1年、1992-1998年及1999-2005年。 对各种影响企业效益因素的考察后发现,1978-1991年国有工业企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不对称,国有企业经营者存在着巨大的侵占国有利润的动机与机会,所以在账面上反映出来就是利润不断减少,利润率不断下降。在1992-1997年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条件逐步成熟,但是这一阶段的公司制改革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所以被国内一些学者称为“暧昧的所有权改革”,但是国家投资向部分行业的集中与国有企业规模的扩大有效的阻止了效益的下滑。由于国有企业的投资者国家面临预算约束硬化的限制,改善企业效益的目标变得越来越迫切,从1998年开始,国有工业企业逐步走上了行政性垄断的方式来攫取高额利润,于是企业账面的利润率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从1978-2005年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制度的改革失效、国家预算约束不断硬化,这些限制条件的变化促使了国有工业企业行为的变化,而国有企业行为的变化带来了效益的波动,这是本文解释国有工业企业效益变化的内在逻辑。
其他文献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对H-O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利用显示比较优势(RCA)分析法,分析我国与发达、不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不同类别的商品比较优势的差异。 本文首先采用显示比较优势RC
最近几年,大量经验文献试图评估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增长或者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差异。世界上贫穷的国家和地区的收入水平是否收敛于富裕国家和地区,这是涉及人类福利
产业变迁是经济增长与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现实中的经济增长、经济调整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密切。对产业变迁可以从技术、制度、企业等多个视角进行研究,已有的文献多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