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是社会发展必要的基础物质,金属矿产的开采、冶炼及应用过程中管理不严常导致重金属污染。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无法通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去除,在土壤中会产生积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难以治理,而且通过农产品进入食物链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掌握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进行风险评价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分级利用和治理的基础。广东省北部(简称粤北)是著名的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本论文以粤北某矿区为研究对象,在查阅文献,研究其矿脉分布,开采历史,选矿、冶炼工艺、三废处理情况,以及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土壤,农业生产等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布点采样,对该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富集因子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进行了评价。根据地形、采矿区域和冶炼厂的地理位置,将调查区域分为X、Y、Z三个区域。距离采矿区,冶炼厂区的距离X区<Y区<Z区。研究发现,三个区中各金属元素水平平均含量基本分布为X区>Y区>Z区。X区土壤重金属超标倍数排名为镉>汞>铅>锌>砷>铜,土壤铬和镍含量以中国土壤背景值做参考标准时不超标;Y区土壤重金属超标倍数排名为镉>铜>汞>铅>锌>砷>铬,土壤镍含量以中国土壤背景值做参考标准时不超标;Z区土壤重金属超标倍数排名为镉>铜>汞>铅>锌,土壤铬、砷和镍以中国土壤背景值和广东土壤背景值做参考标准时均不超标。垂直分布上三个调查区域中表层土壤的污染最严重,重金属在土壤表层中有明显富集,三个区域中铅、镉、锌、砷、汞几种重金属的分布存在着相似性。三个区域中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平均内梅罗指数从大到小为:X(5.70)区>Z(3.22)区>Y(3.17)区。均属于重度污染。铅、镉、锌、铜、汞的污染率基本上都达到100%,砷、铬、镍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未超过1,只达到警戒标准,污染较小。富集因子评价结果显示,Y区的污染率要略高于X、Z区,表示Y区的人为活动造成的污染范围比X、Z区略广。从污染程度来看,X、Z区的平均富集因子大于Y区,即X、Z区的富集程度大于Y区。从单个元素的富集因子来看,镉(7.11)>汞(4.89)>铅(4.46)>锌(3.25)>铜(2.04),而砷、铬、镍的富集因子均略大于1,人为污染的贡献值不大。通过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可知,Y、Z区的平均RI均超过150,属中等危害,X区的平均RI超过300,属强危害。就单个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而言,锌、砷、铬、铜、镍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r都在15以内,潜在危害小;镉的潜在危害最大,其次是汞、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