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崇尚谦逊内敛的儒家文化影响下,害羞通常被看作一种积极特质。在我们身边,羞怯者大有人在,留给我们的印象通常是正向的,他们低调、安静、默默无闻……从不惹是生非,是大家眼里的好公民。但自从“马加爵案件”及一系列校园连环枪击案发生后,人们对羞怯者的看法产生了质疑。分析这类校园杀手的性格,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内向孤僻,很少与人交流,这是典型的羞怯表现,并且他们在做出极端行为之前,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来自他人的嘲笑或生活上的打击。因此,有必要对羞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给予重视和研究,来改变人们对羞怯个体的认知,增加社会对羞怯个体的关心和支持,提升其人际交往技能,及早矫正此类羞怯者的人格缺陷。本研究旨在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行为实验法研究激惹情境对羞怯个体反应的影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被试后,然后分别采用最后通牒任务和挑衅-攻击范式营造激惹情境,考察羞怯个体在受到持续激惹后是否会产生攻击行为,进而采用再认模式从羞怯的社会适应模型角度对羞怯个体在激惹情境下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原因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羞怯个体对不公平提议(9:1和8:2)的接受次数显著低于非羞怯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非理性;(2)在接受不公平提议之后,羞怯个体作为提议者时向不公平者提议9:1和8:2的次数显著高于非羞怯个体,表现出更强的反应攻击和报复心理;(3)受到激惹后,羞怯个体对给予自己差评的评价者的评分显著低于非羞怯个体,表现出更强的反应攻击和报复心理;(4)羞怯个体对给予自己差评的评价者的面孔再认正确个数显著高于非羞怯个体,但对给予自己优秀和合格评价的评价者上,羞怯与非羞怯个体的再认正确个数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激惹情境下羞怯个体会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且与非羞怯个体相比,羞怯个体在受到持续激惹后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从实验三面孔再认的研究中我们推断,这可能是因为羞怯个体在受到激惹后会对激惹者产生怨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