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研究——以重庆市为个案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培养世界公民、构建和谐的公民生活已成为一种潮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后,我国城乡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实践的丰富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对农民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农民应该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增强参与性,并且承担平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农民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文化素质,发展与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公民的素质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公民生活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公民意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完整的人格,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幸福的公民生活的目的,这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本研究以重庆市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为例,笔者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背景出发,在对查阅的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深入重庆市各区县,通过对农民与村干部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重庆市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对重庆市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的现状分析,并结合整个西部地区的公民生活教育的情况,发现了西部地区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下,提出了一些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相关对策与措施,以促进西部地区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的顺利及有效的开展。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导论,在导论中分析了本研究的选题的缘由、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明确地界定了研究范围和相关的主体概念;并且对享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做了基本的梳理与分析;阐明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所采取的方法。   第一章,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做出了系统的阐述。   第二章,西部地区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内涵及内容。这样一部分通过对公民生活进行梳理,详细的解释了公民生活教育的内涵;结合西部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西部地区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西部地区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概况。首先对西部地区的公民生活教育概况做一整体的梳理,以重庆市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为个案,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Excel和SPSS18.0的分析,以及对访谈的整理与总结,明确了重庆市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的概况。   第四章,西部地区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一部分主要是在问卷与访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西部地区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第五章,西部地区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的对策。本章主要从公民生活教育的实施与管理主体、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选择、教育的资金保障、资源整合、教育模式、评估机制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新型农民的公民生活教育对策。   总结,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其他文献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粹汇聚,是不同知识体系汇集而成的庞大的知识资源系统,在不同方面为个体学习者提供着机会。从20世纪中期起,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崛起,作为非正式学习典型
步法是运动员在对抗性项目中配合进攻御防动作、抢占有利地位取胜的关键因素,实战对抗中,双方步法动作“时间”的长短决定该次“交手”能否掌握主动权击中或御防对手,尤其在
本研究旨在讨论相对剥夺感与愤怒反刍思维在大学生受欺负与攻击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机制。研究共选取了700名被试,分别来自不同省份的四所高校。采用《大学生欺负行为问卷的受欺负分量表》、《愤怒反刍思维量表》、《相对剥夺感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受欺负在人口学变量上均未呈现显著差异。(2)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在性别、年级、家庭氛围上差异显著(p<0.05),且男生高于
学位
城市防护林是一座城市的环境保护屏障,它对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城市防护林的设计在城市绿化设计中举足轻重.本文通过对防护林功能的分析,重点阐述了防护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