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美国NASA地球观测系统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14年的CERES-SSF Aqua MODIS Edition 4A云资料,把东亚地区分为五个次区域,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西北地区和东部海域,对低云和中云的宏观特征量——云量、微物理特征量——包括冰水柱含量、液态水柱含量、云光学厚度在东亚不同区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对东亚 5 个区域不同的云宏微观物理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低、中云量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态势,高值区分布在季风区,低值区分布在非季风区。总研究区域低、中云量季节上均表现为冬季多,夏季少。低、中云量多年平均年变化相似,低、中云量均在南方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南方地区和东部海域的低、中云量均在夏季达最小值,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低、中云量均在夏季达最大值。
(2)低、中云的冰水柱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低云的冰水柱含量高值区分布在北纬40°以北的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中云的冰水柱含量高值区分布在北纬40°以南的东部海域。低、中云的液态水柱含量空间分布相似,高值区均分布在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低、中云冰水柱含量多年平均年变化差异较大,低云冰水柱含量在西北地区达最大值,东部海域达最小值,中云冰水柱含量则刚好相反。5个区域的低云冰水柱含量均在夏季最小,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东部海域的中云冰水柱含量均在夏季最小,西部地区在冬季最小。低、中云液态水柱含量多年平均年变化相似。低、中云液态水柱含量均在南方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南方地区和东部海域的低、中云液态水柱含量均在夏季最小,西部地区的低、中云液态水柱含量均在夏季最大,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低、中云液态水柱含量均在冬季最大。
(3)低、中云的光学厚度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态势,高值区分布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地区,且由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减少。总研究区域低、中云光学厚度季节上均表现为冬季多,夏季少。低、中云光学厚度多年平均年变化相似,低、中云光学厚度均在南方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南方地区和东部海域的低、中云光学厚度均在夏季达最小值,西部地区在夏季达最大值,北方地区在秋季达最大值。云光学厚度与云量和云水柱含量均呈正相关,即云量和云水柱含量越多,云光学厚度越大,即云的消光性越强。
(1)低、中云量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态势,高值区分布在季风区,低值区分布在非季风区。总研究区域低、中云量季节上均表现为冬季多,夏季少。低、中云量多年平均年变化相似,低、中云量均在南方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南方地区和东部海域的低、中云量均在夏季达最小值,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低、中云量均在夏季达最大值。
(2)低、中云的冰水柱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低云的冰水柱含量高值区分布在北纬40°以北的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中云的冰水柱含量高值区分布在北纬40°以南的东部海域。低、中云的液态水柱含量空间分布相似,高值区均分布在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南方地区。低、中云冰水柱含量多年平均年变化差异较大,低云冰水柱含量在西北地区达最大值,东部海域达最小值,中云冰水柱含量则刚好相反。5个区域的低云冰水柱含量均在夏季最小,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东部海域的中云冰水柱含量均在夏季最小,西部地区在冬季最小。低、中云液态水柱含量多年平均年变化相似。低、中云液态水柱含量均在南方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南方地区和东部海域的低、中云液态水柱含量均在夏季最小,西部地区的低、中云液态水柱含量均在夏季最大,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低、中云液态水柱含量均在冬季最大。
(3)低、中云的光学厚度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态势,高值区分布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地区,且由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减少。总研究区域低、中云光学厚度季节上均表现为冬季多,夏季少。低、中云光学厚度多年平均年变化相似,低、中云光学厚度均在南方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南方地区和东部海域的低、中云光学厚度均在夏季达最小值,西部地区在夏季达最大值,北方地区在秋季达最大值。云光学厚度与云量和云水柱含量均呈正相关,即云量和云水柱含量越多,云光学厚度越大,即云的消光性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