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是针对重庆市5个贫困区、县2001-2004年间实施的道路建设项目给减缓贫困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采用双差异比较法、参与式评估法和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定量分析法。双差异分析法通过项目村和对照村的比较,可以很好地过滤掉其它因素对项目村农户减贫的影响,因此,主要用来对道路项目给项目村农户带来的变化进行描述性分析。参与式评估法用来解释描述性分析结果的产生背景和过程,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另外,由于获取了包括道路投资和所有其他到村投资数据,因此,利用计量分析模型可以控制其他投资对减缓贫困产生的影响,从而可以更科学和准确地判断道路投资对减缓贫困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验证描述性分析的结果。资料来源于2001年和2004年共两次农户家庭(619户)问卷跟踪调查、3次案例跟踪调查和到村投资调查。
研究结论主要有四点:第一,道路项目较大程度地改善了项目村的贫困现状。项目村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有较大幅度下降,且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村。第二,贫困人口的变化最大。就变化而言,项目村贫困人口是道路项目最大的受益者。第三,道路项目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外出打工、促进本地各种私营活动的发展和提高农户生存发展能力等途径对减缓贫困产生影响。第四,在位于武陵山区的这五个贫困区、县修建农村道路,可以得到较高的回报。
这些结论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即在贫困山区修建山区低等级道路对农户收入的提高有较高的回报,且减缓贫困效果显著。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基础设施投入策略中,政府应优先考虑修建更多的技术等级略低、投资相对较小、与农户生活、生产经营关系密切的通村公路或自然村之间的村内公路,力争在更短的时间内集中有限的资金,收到更好的减缓贫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