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经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创立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她认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不仅为文本理论注入了新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同时也为翻译理论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研究视角,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读者。本文选取《边城》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英文译本,一是著名英国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Yang)翻译的《边城》英文译本,二是美国汉学家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完成的《边城》英文译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应用互文性理论分析小说的翻译,发掘《边城》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以期证明互文性理论既可以作为认识论,也可以作为方法论进行小说翻译研究。本文共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贯穿本论文全文。作者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更直观地去反映《边城》两个英译本的译者在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偏向性;二是本文主体部分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两个英译本涉及语言、物质、社会、宗教和生态五种不同类型中国文化负载词的不同翻译处理,阐述了互文性理论对于小说翻译的启示。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其特征表现为更加强调译者的主体性、更加彰显翻译活动本身的互文性本质,并在原作与译作之间建立起新的互文纽带,为小说翻译研究的宏观建构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引言部分分别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文章结构。第一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翻译界对于《边城》及其英译本的研究状况。第二章为理论框架部分,主要阐述了互文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探讨了互文性理论与小说翻译之间的相关性。第三章介绍了《边城》及其两个英文译本,内容包括《边城》原作者沈从文先生和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情况,他们是戴乃迭先生和金介甫先生。此外,还介绍了两个英文译本形成过程中的一些背景情况。第四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基于互文的视角,选择《边城》中有关湘西文化的语料,对语言、物质、社会、宗教和生态五种类型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归类,比较研究《边城》的两个英文译本。最后为文章的结论部分。笔者认为,小说《边城》中包含着大量的互文性指涉,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由于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不同,对互文性指涉的理解程度有异,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各不相同。戴乃迭的英译本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她的译本出版于1981年,其词句和风格选择对于当时背景文化缺乏的译语读者,还能适应;而金介甫的英译本成书于2009年,他更倾向于采取异化策略,并详加注释,有利于满足新世纪拥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识,并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需求,较好地保留了原作的地方特色,传递了中国文化,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