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之一。本文通过对其最后一部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人物心理和叙述声音的分析来探讨这一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无意识包括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它们分别由“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所控制。本我活动的内驱力是本能,其中爱的本能称为“利比多”。“利比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口腔、肛门和生殖器,在其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时个体会出现“俄荻蒲斯情节”,即恋母情节。对这一情节的胜利克服可以使个体从“快乐原则”过渡到“现实原则”,它要求个体把其本能欲望压抑至无意识,而无意识也会通过人的各种活动(如写作)得以流露和释放,反之则个体会产生一种破坏性。在叙述学理论中,叙述声音是指“谁在说话?”但现在通常也指通过文本透射出来的嗓音或语气特征。文本中的话语通常有叙述者的话语和人物的话语两种形式,与此相关联,叙述声音也具有叙述者的声音和人物的声音两种表现形式。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基本主张和叙述学的基本理论相联系,本文讨论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基本主张和叙述学理论中有关“叙述声音”的基本理论,以及这两中理论所要分析的小说文本《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大意。第二个方面: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人物的心理发展,其中的男女主人公随着其“本我”的自然释放而日益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反面人物却因对“本我”的否认、压抑,对“超我”的过度崇拜而成为破坏性人格的奴隶,其生活也变得日益萎谢、荒芜。从正反两对人物截然不同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劳伦斯对本能的赞美以及对理性的反感。第三个方面,用“叙述声音”的理论分析《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话语,看其如何传达男女主人公的健康心理和反面人物的变态心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叙述者的声音—包括叙述者的干预性评论及其对场景的描述中的叙述声音;人物的声音—包括直接言语和书面记录中的叙述声音。从以上方面看,劳伦斯在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表现的是崇尚自然本能、反抗冰冷理性的主题。为体现这一主题,在内容方面,他描写了两对不同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发展历程;在形式方面,他对叙述声音的巧妙运用有力地传达了人物心理,表达了作品主题。可见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有机结合、水乳交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