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景气监测的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j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层面的就业景气监测以及地区层面的失业风险预警是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促进就业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模式,每个国家应从本国的就业实际情况出发,博采众长,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就业模式和就业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就业政策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大中城市就业景气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失业问题日趋显现,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呈加剧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及社会稳定。正确评估和监测我国就业的景气波动状况,科学预测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三维失业风险定位等研究方法,在构建就业景气监测指数的基础上,建立我国大中城市失业监测指数以及基于就业景气监测的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体系,设计基于预警结果的大中城市就业促进政策。本文选题对我国解决大中城市失业问题,促进就业,进而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沿着“传导机理”→“就业景气监测指数设计”→“大中城市就业监测指数设计”→“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实证分析”→“政策选择”的思路进行研究,着重研究了六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揭示了就业景气波动的传导机理。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就业景气波动的基本原理,分别从经济因素、劳动就业和就业政策三个角度辨识影响就业景气波动的因素,探寻各种风险因素影响就业景气波动的传导路径,探索就业景气波动的传导链,揭示出就业景气波动的传导机理。  其次,设计了国家层面的就业景气监测指数模型。采用合成指数法得到我国就业景气监测的先导、同步、滞后指数;并分别从经济景气、劳动就业景气和就业政策景气的角度设计国家层面的就业景气的监测指数模型,监测全国就业的景气水平及其波动状况。  第三,设计了地区层面的大中城市就业监测指数模型。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得到大中城市经济状况监测指数,劳动就业监测指数和就业政策监测指数,并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对我国大中城市地区层面的就业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第四,建立了基于就业景气监测的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三维预警模型。从经济增长、就业结构、就业保障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的主要来源,将就业景气指数与大中城市就业监测指数相结合,构建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指数。并采用三维立方模型和雷达图方法对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进行预警定位。  第五,进行了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的实证研究。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1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了国家层面的就业景气监测指数和地区层面的大中城市就业监测指数,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三维预警定位模型。  最后,提出了基于失业风险预警的我国大中城市就业促进政策。分别从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就业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政府应对大中城市失业风险可采取的政策措施。  本文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一是基于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探讨就业景气波动的传导机理。基于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探索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以及投资对就业景气的传导路径;基于劳动供求结构分析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等劳动需求结构与劳动力生理特征、受教育程度和就业观念等劳动供给结构对就业景气的传导路径;基于就业政策分析劳动保障、失业保险以及就业服务政策的完善程度对就业景气的传导路径。  二是设计就业景气监测指数模型。分析宏观经济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就业保障政策对城镇失业风险的影响,并从这三个维度筛选出了就业景气指标,采用合成指数法计算出了就业景气先导,同步,滞后指数,对我国整体就业状况进行了直观的分析。并从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和就业保障三个层面构建了景气监测指数,从而准确合理地监测我国就业景气波动状况。  三是构建基于就业景气监测的我国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模型。将国家层面的就业景气监测与地区层面的大中城市就业状况监测相结合,提出了经济状况,劳动就业和就业政策三个维度的大中城市失业风险预警模型,并站在政府视角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选择。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模型建构是根据相似性原理通过模拟的方法制成研究对象的模型,用模型来代替被研究对象,模拟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验研究。模型建构是生物学教学中一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教学方法。而目前许多教师认为课本中的模型建构活动并不是非做不可,这是实际教学时模型建构活动开展不够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在课程标准中已经将模型建构提升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模型建构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二課第二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理解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村长的困惑为情景层层推进,通过案例、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和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3.4  中日“二十一条”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的,该条约是日本政府经过长期策划而形成的,是日本侵华战略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袁世凯在谈判交涉过程中进行了抵制,但最后达成的协议仍然做出了较大让步。这种让步是弱国外交的必然后果,与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无关。  中华革命党人的文件资料认为:“二十一条”交涉时袁世凯为了要日本承认其称帝而缔结的,袁氏事前与日本方面进行过暗中交易。1915年3月
摘要:人民版选修二专题三第1课《英国革命前的民主“火山”》是高中历史“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的一节内容。以本课为例,通过大纲的解读,结合高考命题导向,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与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教师教学设计的整合与融通。  关键词: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设计;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4  高中的历史选修课教学,往往漠视大纲的存在,从而对教材内容在模块的地位理解和把握不够,往往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