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芪葵颗粒为江苏省中医院余江毅教授的临床经验方,由黄芪、黄蜀葵花、酒萸肉3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利和络之功效,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本课题按照国家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对该经验方进行药学文献、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试验研究及酒萸肉相关的深入研究。药学文献研究部分 主要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处方中3味药的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文献综述。提取精制工艺研究部分 1.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莫诺苷和马钱苷为指标优选了黄芪和酒萸肉的水提工艺:加10倍量的水,提取2次,每次60min;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为指标成分,优选出黄蜀葵花最佳提取工艺:加18倍95%乙醇,提取两次,每次60min;并进行提取验证试验。2.对水提液进行减压和常压浓缩,比较指标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减压浓缩更能提高浓缩效率。3.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水提液中的四个指标成分优选其最佳醇沉工艺:水提液的相对密度为1.05(60℃测),醇沉的乙醇浓度为70%,静置24h,并对结果进行验证试验。成型工艺研究部分 采用一步制粒法制得颗粒,辅料选用糊精;并优选出一步制粒中一系列工艺参数:用纯水稀释稠膏至相对密度1.10-1.15(60℃测),雾化压力为0.15-0.2Mpa、进风温度为65-80℃,初始阶段进料速度15-18rpm,进风量为80-90m3·h-1,制粒过程进入稳定状态后,进料速度可增至20-25rpm,进风量可逐渐增大至180 m3·h-1,待颗粒稳定不再变大,进风量可减至150-160 m3·h-1。依据上述优选出的成型工艺参数,进行了三批中试研究,中试试验的结果表明该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具有生产可操作性。质量标准研究部分 采用薄层色谱法,建立了本制剂中黄芪、黄蜀葵花、酒萸肉的定性鉴别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规定,对芪葵颗粒的三批中试样品进行了制剂通则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1.采用一测多评的方法,选取马钱苷为内标物,建立马钱苷与其它10种活性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个成分含量,并同外标法计算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无明显差异。证明,此方法可适用于山萸肉及酒萸肉多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简便。2.采用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7-O-乙基莫诺苷的保肝作用。连续给药一周后取血,取肝脏,,检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TNF-α和IL-6的活性,以及小鼠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GSH)。计算肝脏指数并同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分析结果,7-O-乙基莫诺苷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ALT、AST、TNF-α和IL-6水平(*p<0.05,**p<0.01);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p<0.05,**p<0.01),提高SOD活性以及GSH含量(*p<0.05,**p<0.01)。肝细胞病理结果显示,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细胞损伤程度减轻。稳定性研究部分 对芪葵颗粒三批中试产品,进行6个月的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结果表明本制剂在考察期间稳定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