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与大斑病菌构成的不同互作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rr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病菌引起的玉米叶部主要病害,培育和种植玉米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因此,分离、克隆玉米抗大斑病相关基因,明确其编码蛋白的身份和功能,对于揭示玉米抗大斑病的分子机制和抗病基因工程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以玉米自交系B37Htl与玉米大斑病菌0号小种和1号小种构成的非亲和性组合和亲和性组合为试验材料,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对玉米叶片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回收非亲和性互作中特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对其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试验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①采用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对26个随机引物进行筛选。结果发现,6个引物适合一步扩增法,退火温度在40~47℃之间;9个引物适合两步扩增法,退火温度(第二步扩增)在46~51℃之间。 ②利用筛选出的随机引物对cDNA样品进行DDRT-PCR扩增,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检测,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片段107条。这些片段可以分为三类:A.亲和性互作及对照中没有,非亲和性互作中特有的片段26条,占24%;B.与亲和性互作及对照相比,非亲和性互作中表达量增加的片段39条,占36%;C.与亲和性互作及对照相比,非亲和性互作中表达量降低的片段42条,占40%。对它们进行回收和二次扩增,经1.2%琼脂糖电泳检测,其中98个回收产物能产生扩增条带,差异条带的回收率为92%。 ③经反式Northern杂交检测,最终获得阳性片段46条,阳性率为46.9%,其中A类片段10条。占21.8%:B类片段19条,占41.1%;C类片段17条,占37.1%。 ④选出A类片段中的5条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与已知蛋白质序列的同源性都比较低,为30%~40%,可能为新基因。对于这些片段的功能还需进一步获得基因全长和通过功能互补实验才能确定。
其他文献
本文设计和实现了基于便携式计算机的车载激光路面平整度测试系统。该系统的研制为国内首创,它具有高精度、快速、无接触的特点,适于各种高等级公路路面平整度指标的检测,可填补
本文对网络管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着重分析了TMN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以及TMN和CORBA技术的集成,在此基础之上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建立了电力通信系统网络资源管理对象(MO)
摘要:教材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提倡创新,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在培养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新的教材和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面授记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学生反应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的思维创新,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教学过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和优化新铁炮百合植株再生受体系统,以进行遗传转化。 从新铁炮百合鳞片、茎轴诱导产生大量愈伤组织。利用UL9(34)均匀正交设计分析比较了2,4-D、N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