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空间结构形态创建研究与应用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h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构形态学是研究结构形式的科学,通过对结构外在表现与内部工作机制的探究,力求创建更加丰富多样的结构形体,并实现一种以合理、自然、高效为目标的结构美学。结构形态学研究为空间结构的体系创新和性能优化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对于促进我国由空间结构大国迈向空间结构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形态创建是结构形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将结构形态学理论进行应用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利用形态学方法生成兼具几何多样性与受力合理性的结构形态。本文首先对结构形态创建研究的关键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形态创建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针对框架中的形态解析与形态优化部分提出了两种新方法,完善了结构创建的基础理论;然后针对四种新型空间结构进行了形态创建研究,不仅拓展了空间结构形式,而且结合具体工程实现了工程创新。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形态创建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多种形态解析和形态优化方法。提出了形态创建基本理论框架包含三个关键步骤:概念建模、形态解析和形态优化。概念建模是指通过学科交叉、学习自然规律、借鉴传统文化等方式将新的理论引入空间结构,建立结构形态雏形;形态解析研究包括结构构形的几何规律和参数化建模,以及结构传力规律和合理性评价;形态优化研究包括优化策略、优化模型和优化算法等。在形态创建研究中,应首先提出概念模型,然后针对概念模型进行形态解析,最后基于解析结果开展形态优化。本文还对上述基本理论框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基于传力路径的受力合理性评价方法,更加直观地揭示了结构内部的传力过程,丰富了形态解析方法;结合直接构形法与渐进优化法的优点,提出了分阶段形态优化法,解决了复杂形态要求下的形态优化问题。2)开展了Voronoi网格结构的形态创建研究。对于来源为几何构形的结构形态,往往具备构形新颖性与多样性,但是其受力方面相对薄弱。对于这类结构,本文选取了Voronoi网格结构开展了形态创建研究。首先,解析了Voronoi网格结构的构形及受力特点,提出了在将Voronoi网格转化为结构网格时的单元平面化修正方法,使其更符合结构受力要求;其次,针对Voronoi网格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以基点作为优化变量,同时考虑结构受力和网格质量的形态优化方法;最后,对形态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实现Voronoi网格结构的工程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3)开展了逆吊型自由曲面结构的形态创建研究与工程应用。逆吊是一种古老的,同时又是非常高效的结构形态创建方法,但是由于逆吊曲面的固有特点,其结构几何构形相对单一。本文首先对逆吊型自由曲面结构进行形态解析,提出了可以通过少量控制点实现对整体曲面形状的描述;然后基于分阶段优化,提出了针对多控制点逆吊曲面形态优化的分步刚化法和模量调整法,解决了复杂造型要求的逆吊结构的形态创建问题;最后,将本文方法应用于2020年哈尔滨斯大林公园丁香花冰酒吧的设计,获得了良好的建筑结构效果。4)开展了互承结构的形态创建研究与工程应用。互承来源于传统文化,将其应用于空间网格结构可以更好地体现建筑美与结构美的交融。本文首先解析了互承结构的构形规律与传力特点,并基于其独特的搭接关系,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几何构形参数化描述方法;之后,基于分阶段的形态优化,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时考虑几何搭接和受力性能的形态优化方法;之后,为了进一步改善互承结构受力性能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弦支式互承结构新体系,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研究,验证了新体系传力的高效性;最后,将本文方法应用于2019年北京世园会黑龙江园互承结构网廊的设计,获得了行业学会奖励。5)开展了全张力体系的形态创建研究与体系创新。全张力体系由连续的受拉构件与不连续的受压构件组成,这种特殊的组成形式使得其结构形态与一般空间结构明显不同,一直是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的全张力单元扩展方法只适用于单向扩展,使得全张力体系形式受到限制。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全张力体系的构形特点,发现全张力体系和互承结构在几何上具有相似性,进而提出利用这一特点实现全张力体系快速建模与双向扩展,丰富了全张力体系的形式;然后,基于分阶段优化,提出了可实现形状和拓扑联合优化的双向扩展全张力体系形态优化方法;最后,对所提形态创建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了研究。
其他文献
信息物理系统融合并发展了现有的通信、无线网络、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中人、机、物、环境、信息等要素的相互映射、适时交互、高效协同,成为集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系统。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如“美国竞争力计划”,欧盟的“ARTEMIS”项目等。我们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信息物理系统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两会精神均强调要
亚磺酸衍生物是一类性质稳定、廉价易得、制备方便的含硫前体化合物,通常被用来构建具有多种活性的有机硫化物,是合成含硫化合物的重要硫化试剂。近年来,由于含硫化合物在医药、生物和化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亚磺酸衍生物作为重要硫化试剂受到科研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硫醚、亚砜、砜以及亚磺酸酯等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中。近年来,随着绿色可持续观念的提出,如何开发出更为温和、高效的反应条件来对目标化合物进
新一代大空域、跨速域飞行器具有大尺寸、高精度、轻量化的特点,这要求作为主承力结构的复合材料加筋壳体在湿热条件下具有高尺寸稳定性。改善树脂基体的耐湿热能力和降低成型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是提高复合材料结构件耐湿热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吸水率低的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与耐湿热性的双马来酰亚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组合使用,通过共固化技术整体设计并制备了外径Φ500mm、高500 mm的复合材料加筋壳体。构建了
空天通信作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和航天科技前沿领域的结合,其发展呈现卫星容量宽带化、高中低轨网络化、星地网络异构融合化的趋势。而随着高通量空天通信的发展,信息传输面临环境衰减加剧、链路动态时变、业务场景复杂多样等难点。信道编码技术是通信系统的关键底层技术,需对高通量空天通信全过程的信息传输可靠性提供支撑。但在空天通信特性约束下,传统的编码技术途径对高通量空天通信的适用性不足,对大衰减、快时变链路下的
长期以来,对于热辐射的理解依赖于普朗克理论,根据经典的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两个不同温度的黑体之间的辐射热流具有一个最大值。然而,随着热辐射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有研究发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物体间距与热辐射峰值波长相当甚至更小时,以传输波为主导的经典热辐射理论不再适用,倏逝波成为了辐射换热的主角,使得辐射换热量远超黑体辐射极限几个数量级,此类辐射换热现象被称为“近场辐射换热”。由于常温条件下物体发射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在生产大量粮食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农副产品秸秆作物,而秸秆的焚烧和堆积均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如果将玉米秸秆制作成纤维应用到沥青路面中,不但能够缓解秸秆作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能起到变废为宝、节约有限资源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环境与经济价值。但是目前如何将玉米秸秆制作成符合沥青路面要求的纤维材料还处于不同程度的研究阶段,同时对于沥青路用玉米秸秆纤维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为此,本文将提出一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效率已经从最初的3.8%提高到25.5%。Spiro-OMe TAD是目前高性能PSCs最常用的空穴材料,但是存在只有被充分氧化才能发挥出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缺点。另外,常规添加剂Li-TFSI和TBP还会引入孔洞、离子迁移等问题,造成PSCs性能下降,稳定性降低。为了促进PSCs的商业化应用,需要开发合适的空穴添加剂或者替代物来提升PS
为了降低化工生产过程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开发绿色可持续的有机合成工艺已成为当下有机化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使用电子作为一种“纯粹的氧化还原试剂”,有机电化学合成正在寻求绿色化工技术的大环境下重新兴起。对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用途的N-磺酰基脒单元的碳-氮双键的构筑,以及在实际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的各类官能团的选择性还原反应,传统合成方法时常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反应体系及操作复杂,使用
开发清洁、高效的电化学转换技术可以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电催化剂是制约电化学转换能量转化效率及原子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具有金属–氮/碳(M-N/C)结构的非贵金属单原子电催化剂因其原子利用率高和催化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如何高效地构筑单原子催化剂以及准确地建立催化剂结构与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是目前单原子催化剂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以金属酞菁(Me
超级增强子(Super-enhancer,SE)是由连续排列的增强子串联形成的增强子簇,能够促进关键基因的表达,这些关键基因在机体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中定义了细胞的身份。与增强子相比,超级增强子在基因组上跨度范围更广、转录因子结合密度更大以及诱导转录的能力更强。大量研究表明超级增强子在多种肿瘤中被异常激活,调控癌症中的关键癌基因,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了一个在10种不同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