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呈现经常账户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格局。但是自2014年二季度开始,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出现变化,主要表现为金融账户开始出现逆差,外汇流入下降,进而导致我国外汇占款出现趋势下降,对我国货币供给机制产生了较大影响。从整体看,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金融项目双向波动的特征。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研究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变化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论文的结构安排为: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我国国际收支格局出现的变化,和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从理论上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影响货币供给的内在机制,然后以近年我国国际收支和货币供给的情况作实证分析,重点考量我国国际收支变化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大小,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结论为:2009年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规模迅速增加,但占GDP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本文分析认为是经济周期、贸易条件、储蓄-投资差额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预期未来经常账户仍保持顺差,且增速较稳定;我国金融账户在2012和2015年都出现了逆差,对其子账户的变动分析发现,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项下都出现大规模资本外流,本文认为是政策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预期未来金融账户继续呈现逆差。在我国经常账户顺差,金融账户逆差的变化趋势下,我国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较之前有所下降,导致了我国以外汇占款为主渠道的货币供给机制发生改变,央行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和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主动供应基础货币,大量增加金融机构贷款来补充流动性。未来央行应积极面对新的变化,构建新常态的货币供给机制,稳定市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