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聚落为核心、以农田为基底的环境综合体,沉积着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空间营建智慧,保护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植物种植是乡村景观形成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生活生产、乡土文化、庭院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城市化手法越来越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保护与传承创新面临挑战。本文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聚落为核心、以农田为基底的环境综合体,沉积着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空间营建智慧,保护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植物种植是乡村景观形成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生活生产、乡土文化、庭院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城市化手法越来越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保护与传承创新面临挑战。本文以西安平原地区典型乡村景观传统特色和建设现状分析入手,针对植物种植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趋于同类化且不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等问题,探究一种既能留住“乡愁”延续乡村景观地域特征,又能适应现代乡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方法。首先,提出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乡村空间肌理的空间尺度、形态、界面以及功能属性。基于共同缔造理念,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和流程。其次,通过分析乡村的空间肌理构成要素的类型、各空间肌理要素的空间尺度、界面构成、功能属性以及各空间肌理要素中植物景观的分布特征、功能作用、植物与空间肌理的关系,归纳总结西安平原型乡村典型空间肌理的特征以及各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类型及分布方式,提出了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包括乡村街巷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建筑庭院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公共空间节点植物种植设计、农田林网植物种植设计模式。最后,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凿齿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实践研究对象,开展村庄现代生活环境需求与村庄植物种植设计之间关系的访谈调查,实践西安平原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
其他文献
传统村落是民俗文化的主要根源,更是民俗活动开展的载体,而传统村落节庆空间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节庆习俗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村民精神文化的象征和体现,对繁荣乡土文化、增进村民关系、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对不同地区民俗节庆产生的根源、发展历程、特有元素,进行深入剖析,在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中,深入研究当地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对唤起当地村民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加速使基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肺炎(SARS-COV-2)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许多国家都报告了医务工作者感染的比例较高,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与患者发生交叉感染,加速疫情蔓延。医院的呼吸科、ICU和外科由于其感染风险高,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眼科也发现有较多医务人员感染病例,其感染风险同样不可忽视。明确眼科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面临的各种途径的暴露量
随着黄土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土体受到侵蚀,改变了黄土体的物性状态。而土体的污染与场地的稳定性直接关乎到建(构)筑物与天然边坡等工程的安全稳定,该问题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环境岩土问题之一。黄土作为特殊土,具有典型的特殊组构和工程性质,目前对其抗拉强度特性的研究较少,尽管黄土的抗拉强度较小,但引起的土体开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容
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虽然能够保证人们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但却要以结构构件的受损来耗散地震能量。屈曲约束支撑框架虽然可以通过钢芯的较大非弹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但是在震后会产生较大的残余层间位移,这会导致很大的修复难度以及经济损失。因此,为屈曲约束支撑框架提供充足的自复位能力一直是个热门的问题。而现有的自复位体系大部分使用的是金属记忆合金以及有机复合筋,这两种材料造价昂贵,且稳定性一般。本文提出了一种
随着绿色建筑在我国的不断推广,开发装配式住宅逐渐成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必然趋势。但现阶段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的建造成本较高,制约了装配式住宅的开发建设。因此,有必要对装配式住宅成本及效益进行研究,分析装配式住宅成本效益的变化趋势,寻找降低装配式住宅成本的途径,为我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提供建议。(1)从开发商角度阐述装配式住宅成本的构成。通过装配式住宅与传统现浇住宅之间各项成本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装配式住宅
生活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具有使用人群密集、空间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可以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等特点,所以生活空间逐渐转变为城市更新中首要的改造区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生活空间环境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丰富的精神物质文化需求。如何以城市“微更新”的视角出发,改善生活空间环境现状,是未来城市更新改造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微更新”改造方式与相关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微更新对于城市生活空
如何有效解决空调能耗占比较大的问题,是目前智能建筑研究领域的核心。冷源系统为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的主要耗能来源,解决其在部分负荷运行情况下实际使用能效偏低、运行参数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以西安市高新区某一类高层综合办公楼中央空调冷源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使用功能特性,搭建中央空调冷源系统TRNSYS仿真平台,制定变流量解耦控制策略,并植入仿真平台中。首先,选择冷水机组能效
钛合金因其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耐高温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化工、汽车等领域。随着钛合金的广泛应用,人们对钛合金结构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保证钛合金切削加工的高效、精密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由于钛合金导热性差等特点,使其变得难以加工,而且现阶段的钛合金制备工艺容易使钛合金内部出现诸如杂质、孔洞、裂纹等结构缺陷,这些缺陷不仅影响材料本身力学性能,而且会影响切削加工稳定性,造成
随着一带一路的快速发展,机场航站楼的建设数量迅速增加。机场航站楼供热系统智能调控是改善机场节能和室内热舒适性状况的重要手段。精确的热负荷预测为能源站优化调度提供理论依据,由于航站楼热负荷影响因素较多、随机性强、预测难度较大,对航站楼热负荷进行准确地预测尤显重要。同时,机场供热系统主要由市政供热、中深层地热和燃气锅炉三种热源组成,实施科学合理的优化调度策略关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针对机场航站楼供
高强钢组合Y形偏心支撑钢框架(HSS-Y-EBF)是一种基于损伤可控理念设计的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其耗能梁段采用屈服点较低的钢材(如Q235、Q355),梁、柱和其余构件采用屈服点较高的钢材(如Q460),体现了高强钢的高承载力和偏心支撑良好的抗震性能。本文考虑到传统试验方法的局限性,利用新兴的远程协同子结构混合试验方法对多层多跨HSS-Y-EBF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