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苏联学者阿斯科尔德夫(С.А.Аскольдов)在《语词与观念》(Словоиконцепт)一文中最早提出观念(концепт)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中心范式的发展,“语言文化观念”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俄罗斯语言学家对于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和语言文化两个领域,由于观念结构的复杂性,俄罗斯语言学界对观念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界定。其中,语言文化视角强调“观念是人意识中的文化凝聚块”,决定着精神并体现在语言中。可以说,观念是由各种语言手段表示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某种思想理念,表达着民族精神,是理解和阐释一个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亘古至今,幸福是人类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人们用一生的时间不断探索幸福的真谛。福与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要认清什么是福,就必须分析祸,从福与祸的比较中找寻幸福的真义。“福”“祸”观念在人类物质和精神社会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起源于人类最初的心理情感体验,是民族精神文化内核的重要部分,本文借鉴卡拉西克(В.И.Карасик)多维度观念结构理论和观念分析法,将语言语义分析和文化语义分析结合起来,从观念称名词的词源、观念称名词的语义、与观念相关的联想几个方面综合分析俄汉民族的“福”“祸”观念,并运用对比分析法,以俄汉谚语、俗语中与“福”“祸”观念相关的谚语、俗语为语料,分析、比较俄汉民族“福”“祸”观念的异同,并总结导致这种异同存在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俄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情感取向和伦理评价等特点,以及该文化观念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民族特质。